第六十三章 南中爨氏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宁州的局势随着爨勇的病情严重日益恶化,首先到的是哀牢王带和他的五千精兵,然后叟人、巂人、滇人、越人也带着部落的精兵来了。然而让爨哲想不到最先坐不住的确是爨氏。

  爨氏本中原南迁汉民,南中大姓。汉武帝平定西南夷、在南中地区设置郡县以来,从中原移民实边而来的汉人后裔。

  南中地区土著民族众多,地理环境险恶,这些汉族移民不得不以血缘为纽带,聚集在一起生活,从而形成“大姓”。

  到东汉后期,这些“大姓”已经成为南中地区举足轻重的力量,代表性的“大姓”有爨、孟、李、董、雍、毛、朱、吕等。他们拥有私人武装和地盘,与土著“夷帅”进行联姻,称为“遑耶”,与本郡太守构成微妙的三角关系。

  蜀汉昭烈帝刘备死后,南中大姓雍闿、朱褒等即与夷帅高定、孟获一起造反,被诸葛亮平定。

  随后蜀汉政权带走了南中的精兵,剩下的兵力则配给大姓为部曲,同时也收买刚狠的少数民族加入部曲,设五部都尉,于是南中地区形成“四姓五子”的格局。

  诸葛亮南征以后,采取笼络大姓的策略,因此南中大姓与朝廷命官间的关系较为稳定,其势力也不断发展。

  大晋初年,南中都督霍弋动员爨、孟、董、李、毛等大姓与吴国争夺交州八年之久,最终折兵损将,无功而返,这削弱南中大姓的实力,也加剧他们与中央的矛盾。

  晋惠帝太安元年(302年),建宁郡大姓李睿、毛铣,朱提郡大姓李猛各率部曲数万,起兵造反,被宁州刺史兼南夷校尉李毅镇压后,李睿的“遑耶”夷帅于陵承又反叛,最终攻陷州府,造成南中大乱。

  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王逊任宁州刺史,负责收拾残局,他虽然一度稳定局势,但为政苛酷,引起南中大姓的不满,许多人通款成汉李雄,李雄则利用南中的纷争,加紧对南中用兵,于咸和八年(333年)攻占南中,所有大姓皆投降李雄。李雄封李寿为“建宁王”,统治南中,继续以大姓为属官。

  自李毅为南夷校尉以来,南中大姓之间争斗不休,造成社会动荡,人口锐减。各大姓的势力也在兼并残杀中不断削弱。到李寿为建宁王时,只有霍、爨二姓的势力较强。

  咸和九年(334年),李雄“分宁州置交州,以霍彪为宁州、爨琛为交州刺史”。霍、爨两大姓分治宁州、交州。

  咸康五年(339年),建宁太守孟彦率州人缚宁州刺史霍彪于大晋,大晋以孟彦为丹川守将。次年李寿攻陷丹川,孟彦等守将皆死。南中霍、孟两家大姓同归于尽,南中大姓只有爨氏一家称强了。

  永和元年(345年)十二月,身为成汉将领的爨頠投奔大晋,但大晋已经无法直接统治南中,南中遂进入爨氏自治。

  南中地区,自先秦楚国为了抵御占领巴蜀的秦国,派楚将庄蹻伐滇国开始,便与中原王朝有来往。

  秦灭六国,从蜀地修五尺道入滇国,灭之。

  后汉武帝为了灭南越,借道夜郎,灭夜郎、滇国、邛都、哀牢等,建益州郡。再后再南中建五郡:越巂(xi)郡、益州郡、朱提郡、永昌郡、牂牁郡(zangke)。

  诸葛武侯平定南中叛乱,分南中五郡为七郡:越巂(xi)郡、朱提郡、永昌郡、牂牁郡、云南郡、建宁郡、兴古郡。

  晋灭蜀后,置南中为天下十九州之一,宁州。

  爨氏经过数代的努力成了南中的土王,虽然爨氏的势力不能完全控制南中,但是作为南中最大的势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