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五章 宣教革新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这也是募兵制的职业军人与府兵制的区别。

  战争能给他们带来利益。

  士兵的素质也提升不少。

  只要皇城司与宣教使两只手不缺失,就会成为大唐的神兵利器。

  除了利益,这么多年一直潜移默化推行的荣誉、忠诚,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向上的道路被打开,将士可以凭借功勋提升官职,或者换取土地、钱财。

  国家对伤残军人也有赡养照料的义务,大唐与将士之间的羁绊不断加深。

  不过,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维持这个体系的运转,就必须保持向外的扩张,以收取足够的利益。

  如同后世的美帝。

  全面战争不轻易打,但局部而有限的战争一直不断。

  既保持了国家的利益也保证了士兵的利益。

  天地万物,其内在的规律其实都是利益链条的有序运转。

  历史上,李存勖在平梁之后,就开始忽略士卒的利益,内政和经济一塌糊涂,以至于后唐的精锐部队纷纷离心,主动挑起叛乱,挟李嗣源为帝。

  赵宋收天下精兵为禁军,圈养在汴梁城内,杯酒释兵权,的确解决了中晚唐五代以来的藩镇之祸。

  但手上有了镰刀,却不愿拉出去收割利益,空有百万兵力,花费越来越多,战力却越来越低下。

  所以两宋羸弱不堪。

  丛林原则,你不打别人,别人起来了就一定会来打你。

  为了提升宣教司的地位,李晔进行了一些细化。

  分宣导使、教导使、宣教使、宣抚使,其中宣导使与教导使分别对应地方与军中,采用九品制,最多到正四品。

  宣教使从三品到正二品,需文武双全,精通兵略,负责一军之军心,有作战知悉权、参谋权,但不得干涉主将的军事决断。

  宣抚使也是从三品到正二品,位在布政使之下,但不属于布政使管辖,也不得干涉地方政务,负责体察引导一地之民情、民心,纠察地方政务军务,做出正确评估,向朝廷汇报。

  此举意在加强朝廷对地方和军中的掌控。

  让宣教司体制化,成为大唐正式的机构。

  这几年随着大唐走入正规,大量人才涌入科举之中。

  宣教司逐渐不受待见,成为一些落第之人暂时的栖身之地,心思从不在宣教司上,三年之后再考,有了功名,立即水往高处******致的利己主义者无处不在。

  特别是冯道、韩延徽、宋齐丘三人,成为无数读书人的典范。

  从地方小吏,一跃而登天子明堂,参与国政机要。

  激励了不少人。

  上升的通道是打开了,但选择也多了。

  宣教司与皇城司一样,都是高危行业,不仅需要学识,还需要胆气与智慧。

  而地方知县、知州,则不一样,地位尊崇,手握大权,自然成为士子们的首选。

  连尚学出身的子弟也受了这种风气的影响。

  都想着当官,想着轻松,官场早晚会出问题。

  这么多年,中流砥柱一直是退伍将士。

  只有他们一直忠心耿耿履行着职责。

  宣教司对新生的大唐有多重要,李晔心知肚明。

  中晚唐五代的藩镇之祸,如果不想走赵宋的路子,就要走宣教司的路子。

  对将士进行忠诚教育,赋予其家国大义。

  有鉴于此,李晔提升宣教司的地位,也就在理所当然之中。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