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鸿雁南归、千里缔盟【壹】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他们说什么?”秦朗一头雾水,开口问了问身旁的亲兵。

  “启禀将军,他们是说,我们是不是南边来的魏人,如果是的话,请上前一叙,他们可汗有要事相告。”

  “明白了。”秦朗点了点头,策马上前:“走,我们上去看看。”

  很快,两支队伍便碰头了。

  “请问阁下,可是从贵族大人轲比能部而来?”秦朗突然想到了什么,于是急忙开口询问。

  那人见秦朗并不会说鲜卑语,于是用生硬的中原雅言〈注一〉说道:“正是,正是,你们可是魏国骁骑将军秦朗大人的部下?”

  “没错,我们便是秦朗将军麾下亲兵。”秦朗明白,自己一行人人数太少,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不要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好。因此他才谎称自己是一名亲兵。

  “那太好了,这里有一封我们可汗的信,叫我交给你们的秦朗将军,没想到正巧碰见了你们,真是太好了。”

  那鲜卑骑队的领头人十分欣喜,他将怀中的书信取出,交到秦朗手中之后,高兴的说道:

  “好了,我们的任务完成了,再会。”

  那人说着,便率领着麾下的人朝着北面返回了。

  【注一:关于雅言。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言,在通用意义上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其音系为上古音系,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就出现了“雅言”。

  洛阳雅言,古称河洛语,河洛话,今称洛阳话,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言,其音系为华夏传统的上古音系。雅言也就是夏言。“雅”、“夏”古代互通的佐证很多:《左传》“公子雅”,《韩非子》作“公子夏”;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简《孔子诗论》“大雅”、“小雅”作“大夏”、“小夏”;《墨子》引“大雅”也作“大夏”。尤其《荀子·荣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儒效篇》作“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

  与“”楚”、“越”相对的“雅”、“夏”,即泛指以为中国历代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周朝以后,随着各朝国都的迁移,雅言的基础方言也随之完善,历代正统汉族王朝,都不遗余力的推广雅言。雅言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唐诗宋词作品大量涌现,各周边国家皆争相学习洛阳雅言。以洛阳话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历时长达四千多年之久,朝鲜、韩国、越南、日本等中国周边国家都受影响。周以前汉语的具体形式已无可考,据传当时的标准语是周朝时期标准语的前身。周期的汉语标准语,一般认为就是《诗经》的语言,即洛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周代文字学的是商朝殷商文字。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学习的。古代的雅言就是夏言。夏朝建都在河南洛阳及周边地区,商朝建都地点也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所以中国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应当就是在洛阳一带,据推测古代的普通话是以古河洛语,也就是今洛阳话为标准音。华夏这个字具有很深奥的意思:华就是衣冠之美;夏就是礼仪之盛。雅言,就是夏言。周平王定都洛邑建立东周,自此,洛邑的语言就渐渐成为了整个东周时期雅言的基础。春秋时期,孔子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据传,孔子正是用洛阳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汉朝的国语为“洛语”,洛语是为承袭夏、商、周三个朝代的雅言。汉朝的标准语洛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东汉之后,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相继建都于洛阳,承继汉代音韵,以洛阳雅言为国语。东晋迁都建康后,洛语与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南京话,被南朝沿袭。】

  ――

  夜,渐渐深了。

  秦朗回到了大营之后,便立刻拆开了那封信,只见信中说道:

  “鲜卑附义王轲比能,敬献大魏骁骑将军秦朗书:

  月前一战,方知贵国人才济济、兵强马壮,不可轻犯,在下心服口服。

  在下曾不慎以狼牙毒箭误伤贵国将军,探听之下方知,所伤之人乃大魏皇室外戚公子、昌陵侯爷,因此在下甚感愧疚,欲送解药与将军,还望将军不计前嫌。不过我鲜卑亦有所求,无他,只需贵国国主修国书一封,与我鲜卑从此和好,百年之内互不相犯,在下便感激不尽。此狼牙箭毒两月之内并不会置人死地,两月之后,国书一至我鲜卑王廷,小王便立即奉上解药。冬十月,鲜卑附义王轲比能亲笔。”

  秦朗望着那书信,皱眉沉思了半晌之后,取出了笔墨纸砚,展开绢帛,在案头写了一封建议皇帝缔结盟约的奏表。

  “来人!”秦朗将那奏表上的墨痕吹了吹干,便将其装入匣中,以火漆密封好。

  “将军!”屋外的亲兵听到主将传唤,立刻推门进来。

  “你立刻快马前去洛阳,将此封奏表交到陛下手中,一定要快,明白了吗?”

  “卑职明白!”那名亲兵接过秦朗手中的锦盒,便出门去执行任务了。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