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河津顾文龙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尤其是其中一人,力气极大,竟能凭借双臂的力量以镋钯将战马拍翻在地。

  “来将可留姓名?”高迎祥忍不住的问道。

  “河津顾文龙,俺借你项上人头一用!”顾大头一刀结果了一个亲卫,冲高迎祥憨厚的笑了笑道。

  由于刺破战马脖颈时经常被喷一身的血,此时的顾大头浑身犹如血洗一般,咧着嘴笑时格外的恐怖。

  他早就盯上了被亲兵拱卫着的高迎祥。

  “咱记住你了,撤!”高迎祥情知危急,从亲卫手中夺过一匹马下令道。

  “哪里跑!他是贼寇的头领,追杀头领!”

  更多的官军聚拢过来,将高迎祥的十几个亲卫淹没……

  两刻钟后,李自成、刘宗敏等人终于在右后方撕开了个口子,李自成回头望了望后方,乌压压的官军扑将过来,他叹了口气便朝着西方奔袭而去。

  待跑出去足有二十几里后,李自成惊讶的发现张献忠竟然跑在前头,不觉大怒的追了上去。

  “八大王,你如何跑在这儿?”

  “咱拼死才从左边杀将出来,你为何如此问?是想着让咱死在那孙传庭手里吗?”张献忠左胳膊受了伤,滴答答的还流着血,语气也十分不友善。

  “闯王去寻你了,到如今还没出来!”

  ……

  PS:这里说下流寇现状,崇祯七年时流寇虽然越来越壮大,但其实力远非崇祯十七年可比,甚至在崇祯十年以前,官军经常是几千人追着几万人的屁股打,而流寇也几乎很少主动对官军发起进攻,原因也很简单——怕。

  朝廷在流寇眼中有无数的资源、兵力可以调动,《平寇志》、《国榷》中也有提及,绝大多数追随起义军的目的,根本不是推翻大明,而是活不下去了,当时流寇的优势在于广泛的群众基础,不论失败多少次,只要首领不死,走到哪儿只要大旗一举,短时间内就能聚拢数万人。

  推翻大明的纲领是在后期才逐渐提出的,但也仅此而已,李自成拥兵数十万进军北京的路上,由于遭到周遇吉的决死抵抗一度受挫,甚至想着人上奏请封个西北王了事,当然这是《明季北略》的说法,《明史》甚至《国榷》都未提及此事,但也一定程度上也说明长期以来流寇对朱明正统的畏惧。

  而在崇祯七年时,流寇人虽然不少,但火器配备十分的少,再加上火器需要专门的人才,此时的流寇,手中的火器基本缴获于官军,火炮由于不利运输,经常在溃逃过程中丢失。

  总之在崇祯七年,流寇大体上就是被官军四处追着打的局面,一旦朝廷解决了财政危机,并免除旱灾严重地区的赋税,再加上清田政策,流寇几乎就失去了土壤,要么覆灭,要么投降,所以这个故事也没打算用过多的篇幅写流寇,而是将篇幅主要放在蒙古、女真以及海外。感谢书友醉里挑灯看斧的打赏。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