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客家通道(2)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作为第一批赴石城的团员,只有我,小梁和制片主任小刘。

  小刘要提前几天出发,他自己开着车,提前拉着器材,算好路程,我们在石城汇合。

  小刘出发前让我去签字,打印了一份设备清单。

  我看见满满一车的大箱小箱,铝材板的箱子,银光闪闪,箱子上面贴着器材的名称,各种灯光,大小架子,电池灯泡,最奇怪的是还有两幅滑板。

  我说那儿是山区,没地方秀滑板技术。

  小刘纠正,这可不是玩的,摄像师拍运动镜头跟踪用的。

  我想那摄像师得多帅才能把玩与工作结合起来。

  我疑惑地问:

  是不是带的器材太多了,真的要这么多吗?

  小刘解释:

  这是四个剧组同时开拍的设备,一组专拍延时,花开花落,云舒云卷,日出日落,时光流动,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非常耗时,所以要最早开拍,不能等平导到了再进行,导演助理就可以实施;一组航拍,城市的全景,河流的走向,山岳的气势,都需要提前设计好,还得等老天赏脸,也是极花时间,我们提前把它拍完。第三组拍各种景别,我看了王作家单子上,列出来的这二十个地方,每个地方的空镜,也是拍摄量最大的方,先一个地方一个地方拍吧,最重要的一组由平导调度了,演员会跟进来,各种设计也会在这里实现,这个需要往后排,需要到当地气象部门了解天气,还需要几位助理到现场找采访的专家和与本片有关的人物,这可能都是明年要再来时的任务,这次我们主要是抢时间拍景,你看看这都十月份了,再不抢拍外景,树叶就落光了,那时就只能再待到明年开春启动,如果春天南方多雨,又得等到秋天,这一年就白瞎了。

  我一听,这工作量还真不是几个人的事,我点点头说技术上的活听你安排。如果还需要人手,我把小张、杨子都得调来。

  小刘表示,肯定需要人手,但最好在当地找,从北京调人这来来回回的机票,就可以在当地雇上好几个人了。

  商务车车屁股后面装着整箱的纯净水,方便面,八宝粥之类的食品,小刘说这都是去批发的,一瓶水才几毛钱,商店要贵出好几倍价格,能节省就节省呗。

  我真心夸小刘,不愧是个主任级别的制片,比谁都会算计,我回头对小梁说:

  咱得学着点。

  小梁表态:干脆咱自已租个农家院子,这么多人住宾馆得多少开支,一日三餐我们自己解决。

  我表态,到地方后,根据实情算出每人每天的伙食标准,不能为了省钱而扣伙食费,要做到吃好吃饱还要有营养,节省下来的钱,给他俩发红包,以防太抠惹众怒。穷家富路的道理一定是对的。

  至于租房子,我并不赞成,我住过熊猫省的县级宾馆,价格并不高,每天会有服务员打扫,但找一个地方特别是找到像王厨师那样厨艺的师傅是必需的,不知道能不能在当地找到。

  想念的水龙头一打开,马上给他发了个问好的信息。

  王厨师给我发回了几张彩信:那几头养着的香猪长大了,在草地上欢腾着。

  小梁跟着小刘押车一起走,我们三人先行,这趟我坐飞机一个人先去对接地方。

  平导给我准备了一套剧组的介绍信,和一本设计精美的拍摄大纲,交待怎么和地方有关部门对接,征得他们同意与支持,并给我几个当地人的电话,说都是曾经合作过的朋友,万一有事,可以请他们帮忙。

  王作家很快把拍摄大纲拉出来了,细节部分他留在北京与平导一起完善,平导说可以照着10集拍,我说会不会少点?有二十多个点要拍。

  平导说故宫那么大,历史那么悠久,也就预计拍个十集。这可以算是第一季,如果收视率与经济效益好,也可以考虑拍续集,但假设不影响他拍剧。

  十集大纲围绕时间与空间线两条线交叉展开,时间是历史上五次中原移民潮,对应着西晋末年、唐朝“安史之乱”后、北宋末年、明朝中晚期和清中期这五个阶段,都是改朝换代的时期。

  空间线中原移民沿赣江到达石城,进入江西、福建、广东这条客家通道的线索展开,地点在石城。

  平导疑惑,为什么不选宁化、梅州等其它也是客家迁徙的重点地区开拍?

  “作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它就是石城,这不是第一季吗,等咱们团队磨合好后,后面可以接着做呀。客家移民史时间上跨了一千七百多年。有这么长的时间可以做文章。”我向平导解释。

  然后我小心地提到:片子里是不是需要演员出演?

  平导说有大量的情景再现镜头,还是需要演员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