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一百六十四 赵玉成有些小小的幽怨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吞并了东平府和兖州之后,苏咏霖的军力和势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扩张。



  他下一步的扩军计划就是朝着三万人的规模去了。



  至少要让核心军团胜捷军保持三万人的规模,并且以此作为未来进一步大扩军的种子,加以军事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



  就眼下没有大扩军基础的情况来看,拥有这样规模的军队,加上那些跟从他的地主武装,苏咏霖对下一步行动的信心也更强了。



  当然前提是当前这个阶段内,赵开山别在他背后搞什么小九九。



  否则一边对付金国一边对付赵开山,那可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除非在他内部也给他找点什么麻烦,稍微转移一下他的视线,让他忙于内部整顿和斗争而无暇对他出手。



  真要这样的话,到时候说不定还能一石二鸟。



  联想到赵开山脆弱敏感的性格和狭窄的胸襟,苏咏霖转了转眼珠子,计上心头。



  第二天一早,苏咏霖神清气爽的起床,当时就感觉饥肠辘辘,很想吃东西,结果刚洗漱完毕,赵玉成就端着早餐来了。



  “听说雨亭叔醒了,想着您应该很想吃东西,就带着吃食来了。”



  赵玉成憨憨的笑着。



  苏咏霖哈哈一笑,十分愉快。



  “我还真是饿了,你来的很及时,我现在特别想吃东西!”



  赵玉成端来一个盘子,盘子上有几张大饼,有一碟黑乎乎的酱,还有一个大陶罐。



  苏咏霖搓了搓手,打开了那个陶罐,一股浓郁的肉香就飘了出来。



  “好啊,肉粥!”



  苏咏霖顿时就忍不住进食的欲望了,立刻动手乘了一大碗,吸溜吸溜的喝了起来,一碗喝下去整个人都特别舒服,感觉胃口完全打开了。



  “昨天宴会剩了不少东西,叔公就说不要浪费,剩下的肉全给剔了出来,一起煮粥,煮了很多很多,外面大军都有的喝。”



  “嗯,不错不错。”



  苏咏霖拿起一张大饼蘸了蘸酱。然后开始大口大口的撕咬吞咽,一口气吃了两张大饼,又喝了一碗粥,这才算是给空空如也的胃打了底。



  苏咏霖从小习武,从小就很能吃,加上现在是行军打仗消耗大,所以就更能吃了。



  平时和士兵一起吃饭的时候,喝粥起码三碗,干饭也是三碗起步,都是那种一张脸那样大的碗,除非有点什么丰盛的配菜,只吃粮食的话真的吃的很多。



  但是胜捷军的粮食是够吃的。



  只是在这个生产力不足的时代,副食品当然也不足,副食品不足的话,人们吃粮食就吃得更多,而这个时候的粮食亩产比现代低好几倍。



  产的少,吃得多,真要敞开肚皮吃,粮食确实也没有多么富裕。



  但这并不是饿殍遍野的主更能吃了。



  平时和士兵一起吃饭的时候,喝粥起码三碗,干饭也是三碗起步,都是那种一张脸那样大的碗,除非有点什么丰盛的配菜,只吃粮食的话真的吃的很多。



  但是胜捷军的粮食是够吃的。



  只是在这个生产力不足的时代,副食品当然也不足,副食品不足的话,人们吃粮食就吃得更多,而这个时候的粮食亩产比现代低好几倍。



  产的少,吃得多,真要敞开肚皮吃,粮食确实也没有多么富裕。



  但这并不是饿殍遍野的主要原因。



  中国土地上长出来的粮食只要不遇到一些罕见的自然灾害,那是够吃的,粮食产量大体上还是能跟上人口增长的速度的。



  之所以饥荒如影随形伴随着中国历史,只用生产力不足来评价显然有失公允。



  人和土地都竭尽全力了,人努力的生产,土地努力的产出,生产总量并不少,不至于落到年年饿殍的地步。



  把一切问题归咎于生产力,显然有点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剥削和压迫以及土地兼并让农民得不到本该得到的粮食恐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让农民保持在饥饿与温饱之间,让他们在此间上下徘徊,那是最有利于统治的,那个时候的农民最为顺从、温良,只要有一口吃的,就不会闹事。



  太饿了,会造反,太饱了,会有更多的追求,对于帝王统治来说,都不是好事。



  所以让农民维持在饿不死也吃不饱的生活水平上,是帝国统治阶级天然的共识。



  农民若能得到该得到的土地和粮食,吃饱肚子并不难,至少不会动辄饿死。



  然而这样微妙的平衡并不总能轻易达到,贪婪总会给帝国政策添乱子。



  想想明朝首辅之一的徐阶,他的家族在老家华亭县拥有二三十万亩良田,兼并土地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大概就能感受到剥削和土地兼并给农民频频饿死这种现象增加了多少可能性。



  以宋朝的生产力,仅仅是传统汉地十三州,养活一亿人口并不是难事,让他们吃饱肚子也不是不可以,难就难在分配。



  统治阶级的权贵们肆意享乐,巨量浪费,剩下的农民们才会吃不饱肚子,频频饿死。



  中国的土地很贫瘠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