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如此,或可一试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洪河上方,雨幕笼罩,白雾弥漫,目不能远。</p><p>苏照垂眸,望着下方的滚滚河流,挥了挥右手,右手手背之上,一滴菱形水纹印记,熠熠闪烁。</p><p>脚下洪河之水向两旁分开,水流在空中悬浮,现出其下河床。</p><p>“这就是水神之力?还真是心随意动的神祇力量。”一旁的银发少女,看着这一幕,蓝宝石的眸子莹莹闪烁,惊奇说道。</p><p>苏照道:“这种神祇力量,恐怕和你操控四灵之力的血脉神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p><p>经过这些时日的炼化,他已掌控水神符箓的部分控水之力。</p><p>洪河之水经过上游河水的汇聚,途径武陟郡,水量已然十分磅礴,而且经过一二十天的暴雨,洪河滚滚流而下,裹挟着不少泥沙,河水滔滔,蔚为壮观。</p><p>苏照此刻蹈浪御水,仿若感知到洪河河水的咆哮、欢快,那是一种玄而又玄的感触。</p><p>而随着时间流逝,苏照对于控水之法的诸般奥妙,明悟渐深。</p><p>“御水,并不是将这些水源抽空,现在无处不雨,也无法排空,我现在所为,只是将这些水流以最快的速度流过河道,以此解决河水淹没堤岸的隐患……与此同时,随着河水流速度的加快,磅礴水量,对于河堤的冲击之力,也会越来越大,这在前世物理中叫做动量,即质量乘以速度,而御水就是通过施展一些仙道手段,将动量的冲击,由两侧向河床挤压……”</p><p>苏照一边借助水神符箓操控着水脉,一边在心神中琢磨着控水、运水的关要。</p><p>倏而,苏照心神一动,周身腾起一道白色流光,几乎化作了一尾蛟龙,徜徉于洪河河流之中,借助水神符箓的亲水神力,几乎在数个呼吸之间,就在南三郡之地的洪河,转了个来回。</p><p>而随着实地操控水神符箓,对于水行神通的领悟,也正在以一种突飞猛进的速度飞快提升。</p><p>就见洪河上方,一条白色水流形成蛟龙现出,在雨雾之中奔行,其中一个人影,于其中乘风破浪,神情悠远。</p><p>苏照前世在太渊门之时,就精研水行功法,而今借助水神符箓,对于水行神通的造诣,也愈见高妙。</p><p>只是以金丹境的法力操控水力,时间久了,多少还是有些吃力。</p><p>就这般,一天下来,纵是苏照不停服用养神回气的丹药,可仍有一种来自灵魂的疲惫,好在洪河原本拥塞欲涌的处境,大为改观。</p><p>至于原本筑有高堤的丰乐郡诸县,洪河水位也是持续下降,保持在一个安全位置。</p><p>至于傍晚时分,一道粲然白虹破水而出,苏照周身滴水不沾,踏立虚空,眺望着似比先前平静了许多的洪河水面,沉静目光之中,渐渐现出几分欣然之色。</p><p>这时,等候许久的安安,上前道:“照照,水位比早上下去了半尺。”</p><p>“河床下面的泥沙被冲走后,河道加深了一些,水位自然也就下去,这般再忙碌个五六天,这场天变之灾,就算彻底渡过了。”苏照对安安点了点头,感慨说着。</p><p>不管如何,这场天变之灾,苏国算是安然渡过了。</p><p>据他这些时日——得自阎先生和蔡安的一些情报汇总,郑国同样为这场天变之灾焦头烂额,洪河流经之地,受灾军民高达七八十万。</p><p>而在阎先生的暗中串联下,受灾之民,正在积蓄力量,小规模袭扰着郑国各郡县。</p><p>当然,为了避免引起郑国的警惕,这些反抗力量,也没有大举起事。</p><p>“就等十余天之后,郑苏两国的战争胜负如何了。”苏照收回思绪,也不多做耽搁,就和安安一同返回。</p><p>时光匆匆,转眼又是七八天过去,这一天,连绵近月的暴雨终于停下,一抹阳光照耀着大地,但战争阴云却密布在苏郑两国之间。</p><p>郡守衙门</p><p>松油灯在梁柱之上点着,灯火摇曳不定。</p><p>苏照端坐条案之后,下方人头攒动,都是顶盔掼甲的军将,为首一位须发皆白,身形魁梧的老将,不是旁人,正是苏国枢密副使,统管苏军作训事宜的淳于朔。</p><p>淳于朔拱手道:“君上,三万郡兵已尽数调至郡城,连同武陟、广平、丰乐三郡郡兵,合三万三千军卒,已集合在城南大营。”</p><p>南三郡原有七八千郡兵,这段时日,经过裁汰老弱,整训补充,勉强凑出一军三千人。</p><p>如果再加上石荆、铁锁二关各自屯驻的一军骁锐,此次苏国参与会战的全部兵力,甚至才将将四万。</p><p>而郑国是多少军兵呢?</p><p>整整十一万大军!</p>&t;p>当然,为了避免引起郑国的警惕,这些反抗力量,也没有大举起事。</p><p>“就等十余天之后,郑苏两国的战争胜负如何了。”苏照收回思绪,也不多做耽搁,就和安安一同返回。</p><p>时光匆匆,转眼又是七八天过去,这一天,连绵近月的暴雨终于停下,一抹阳光照耀着大地,但战争阴云却密布在苏郑两国之间。</p><p>郡守衙门</p><p>松油灯在梁柱之上点着,灯火摇曳不定。</p><p>苏照端坐条案之后,下方人头攒动,都是顶盔掼甲的军将,为首一位须发皆白,身形魁梧的老将,不是旁人,正是苏国枢密副使,统管苏军作训事宜的淳于朔。</p><p>淳于朔拱手道:“君上,三万郡兵已尽数调至郡城,连同武陟、广平、丰乐三郡郡兵,合三万三千军卒,已集合在城南大营。”</p><p>南三郡原有七八千郡兵,这段时日,经过裁汰老弱,整训补充,勉强凑出一军三千人。</p><p>如果再加上石荆、铁锁二关各自屯驻的一军骁锐,此次苏国参与会战的全部兵力,甚至才将将四万。</p><p>而郑国是多少军兵呢?</p><p>整整十一万大军!</p><p>单单拣选自新郑的骁锐之卒就有八万,汇同从五郡之中抽调而出的三万精锐,合兵十一万,再算上舟船和辎重部队,号称二十万,也并不全是夸兵恐吓。</p><p>而今十一万大军,屯驻边境,秣马厉兵。</p><p>已然是郑国所能抽调出的三分之一的机动兵力!</p><p>苏照面色凝重,起身,走到山河舆图之前,指着舆图上的地理形势,朗声道:“此战,郑国率大军来攻,我苏国据石荆、铁锁二关而守,兵力虽略有不足,但我们为守御之方,守上两三个月不难,问题在于,随着国战僵持不下,郑国极可能会增兵。”</p><p>许多战争都是这样,郑国可能一开始灭苏的估量可能不足,但随着战局僵持,基于沉没成本的考量,绝对会源源不断地增兵。</p><p>“而且,还要防备北方卫国,也有可能被郑国鼓动,派偏师伐我,故而北方边境之兵,不得调动一兵一卒。”苏照将重重点在舆图上的临阳郡方向,语气坚定。</p><p>别看卫国现在内乱丛生,疲于应对灵气潮汐带来的天象变化,但如果被郑国说动,比如瓜分苏土之类,极有可能派出一支两三万的偏师。</p><p>淳于朔点了点头,道:“料敌从宽,北方边郡之地的军兵,的确不可调动。”</p><p>长期以来,苏国因为国小民弱,奉行的都是防御型国防政策。</p><p>南方屯精卒控二关,北方以一关一郡,防备晋国和卫国,然后同时和卫国交好,共御晋国。</p><p>而一关一郡之的中临阳郡,更是全郡皆兵,苏国枢密副使之一的冯匡久镇边郡,长达十年之久。</p><p>苏照道:“孤已让冯卿秘密前往临阳郡坐镇,密切监视卫国动向。”</p><p>当然,有些话当着众将的面,人多嘴杂,就不方便说,同时配合天听司的探事,为来日攻略卫国筹谋。</p><p>淳于朔作为股肱枢臣,自然知道一些内情,也不深究,反而提起一事,道:“君上,如果仅仅是守关城,或许不需郡兵前往,原本洪河之堤的民夫,可拣选出来两万青壮,尤其是那些前日授田的僮仆,将彼辈编练、抽调至二关,协助关城二军守城,至于眼下各部诸军,作为后备之军,游弋于二关之后,随时支援,伺机决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