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仿佛彩排过的朝会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正阳镇,位于淮河边上,地处寿州城西面五六十里。</p><p>正阳北面淮河地段,每到冬天枯水期河水流量变小,有些年份甚至会断流,可惜今年不是。</p><p>而且此地河面很窄,往东是个交汇口,水流变得平缓。</p><p>李谷选择此处作为渡河点。</p><p>渡河之前花了八天在南岸造船,搭建浮桥,以舟船并排为桥身,铁索连横,上方铺设木板,以供大军人马渡河。</p><p>李谷本以为桥头会有一场大战,把精兵都调度到前头,还令自己的副手,身经百战的忠武节度使王彦超亲自前往主持指挥渡河大事。</p><p>最后关头还用五十多艘船,将八百多披甲精锐死士送往对岸,以求为大军争取架设浮桥的时间。</p><p>结果河对岸居然毫无守备!</p><p>大军顺利渡河,随后急速沿淮河向东,进军寿州。</p><p>副帅王彦超,先锋都校白延遇先后在寿州城下和山口击败南唐军,拢共斩首五百余人,俘获三百余,溃者不计。</p><p>对于这样的胜利连李谷自己都有些意外,之后抓住正阳的南唐官吏一问才知道,原来寿州监军吴庭绍命令撤除沿河守备,认为这样浪费粮食钱财。</p><p>那吴庭绍是宫医出身,一朝得宠居然被提拔为前线监军,哪知兵事险恶,自以为是干出这样的事来。</p><p>南唐国主这样用人,败得也不冤啊。</p><p>李谷没有离开正阳,只是派出王彦超、白延遇率军东进,筑起堑壕,围攻寿州城。</p><p>他自己则率剩余大军,以韩令坤为将,戍守正阳。</p><p>正阳浮桥即是大军退路,又是大军补给通道,稍有见识的将领都明白,想要击败他们,首要攻击正阳,烧毁河上浮桥。</p><p>如此南面大军没了退路和补给,只有死路一条。</p><p>想到这些,李谷不由得想到南唐寿州节度使刘仁赡,此人确实有见识。</p><p>大军才架起浮桥,他就率军出城向西,想要直接杀向正阳焚毁浮桥,只是他当时行动仓促,拢共只收聚千余人。</p><p>最终还没到正阳路上被王彦超撞上击败,再次退入寿州城坚守。</p><p>虽然没能得手,不过这份见识和果断令李谷觉得这人有见识,有胆略。</p><p>南唐国有这样的人,他更放心不下,和王彦超,韩令坤等人商议后决定留下五千人把守正阳保护浮桥和后勤通道,李谷亲自坐镇,韩令坤领军。</p><p>王彦超,白延遇率剩下的一万多大军东进围攻寿州。</p><p>可之后战事就开始不顺了。</p><p>那刘仁赡不出所料果然不是等闲之辈,先是在寿州被四面围困的情况下率少量士兵主动出击,虽被打退,可其人勇气也令手下将士折服,连周军中也有将士开始畏惧他。</p><p>带几百人就敢出城冲击围城营地,这种人物在城里,全军都有压力。</p><p>之后刘仁赡开始死守寿州城,其人调度有方,布置恰当,经验丰富。</p><p>攻城部队久攻不下,伤亡很重,接近一个月的攻城,寿州依旧固若金汤,周军久久无法攻上城头。</p><p>乃至打到后面,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都对寿州城充满恐惧,不愿再攻。</p><p>李谷也考虑到前锋拢共只有两万人,还要分兵五千守正阳浮桥粮道,围城部队如果伤亡太多,那有熊心豹子胆的刘仁赡只怕又要出城冲营了。</p><p>于是下令停止强攻,采取围困寿州,断绝增援和粮道计策。</p><p>就这样,时间不知不觉就耗到来年年初.......</p><p>........</p><p>南方打仗,蜀中也不平静。</p><p>后蜀国主孟昶起初为了了面子强撑着在给周朝的书信中自称“大蜀国皇帝”,结果书信送出后,后周大军继续往南,威逼青泥岭。</p><p>同时周过的皇帝久久没给他回书信,吓得孟昶茶饭不香,坐立不安,生怕周国皇帝生气真派出大军要灭蜀国。</p><p>惶恐中不断往白帝城,剑门关方向大举增兵,恨不能把举国兵力都往北调,弄得蜀国境内人心惶惶,人人自危。</p><p>花蕊夫人侍奉左右,有时会想,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p><p>一开始就不要计较那毫无实用的称呼,就不至于如此狼狈,不过她也明白,这就是男人,男人们都是这样的,有时候为了面子可以什么都不顾,国主孟昶也是男人。</p><p>好在到十一月下旬,北面终于传心豹子胆的刘仁赡只怕又要出城冲营了。</p><p>于是下令停止强攻,采取围困寿州,断绝增援和粮道计策。</p><p>就这样,时间不知不觉就耗到来年年初.......</p><p>........</p><p>南方打仗,蜀中也不平静。</p><p>后蜀国主孟昶起初为了了面子强撑着在给周朝的书信中自称“大蜀国皇帝”,结果书信送出后,后周大军继续往南,威逼青泥岭。</p><p>同时周过的皇帝久久没给他回书信,吓得孟昶茶饭不香,坐立不安,生怕周国皇帝生气真派出大军要灭蜀国。</p><p>惶恐中不断往白帝城,剑门关方向大举增兵,恨不能把举国兵力都往北调,弄得蜀国境内人心惶惶,人人自危。</p><p>花蕊夫人侍奉左右,有时会想,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p><p>一开始就不要计较那毫无实用的称呼,就不至于如此狼狈,不过她也明白,这就是男人,男人们都是这样的,有时候为了面子可以什么都不顾,国主孟昶也是男人。</p><p>好在到十一月下旬,北面终于传来好消息,令蜀国人惴惴不安,始终难忘的史从云回大梁去了!</p><p>史从云一走,确实给了蜀国军民不少信心和安慰。</p><p>对于国君孟昶来说,又是另一种理解。</p><p>得知退兵消息的当日,孟昶当即大喜,连派人去王昭远府上赏赐十万钱,五车绫罗绸缎,擢升其为枢密副使。</p><p>这种赏罚很多人都不明白,要赏也该赏赐前线坚守的李延圭和高彦俦才是啊,虽然史从云撤军可能与他们毫不相干,可若非他们守着青泥岭,那杀神说不定都兵入汉中了。</p><p>可有些聪明人却明白了国主的荒唐心思,孟昶是觉得史从云能撤兵,是因为王昭远的“美人计”奏效了。</p><p>有见识的人都会觉得荒唐,可偏偏孟昶是没见识的人,他自小在深宫被宫女簇拥,泡在蜜罐子里长大的。</p><p>“往后王昭远怕要得势了.......”</p><p>“这么个人得势,对蜀国不是好事,只怕将来败坏咱们蜀国的,送了先皇基业的就是此人了。”青泥岭上,李延圭与高彦俦并肩而立叹息道。</p><p>不过败军之将,他们又有什么说话的资格,说了国主也不会听的。</p><p>........</p><p>显得三年正月开朝,史从云第一次上朝,一身官服,打扮隆重,本以为可以和官家说上话。</p><p>没想到根本没他说话的机会,年初的大朝像是彩排好了一样。</p><p>几个相公和殿帅张永德依次出来禀报南唐国的恶行。</p><p>随后官家大怒,斥责南唐罪行。</p><p>随后张永德、史彦超、赵匡胤等人上前请战,连说的话都整齐一致,让史从云十分怀疑他们是不是彩排过。</p><p>宰辅王溥、枢密使魏仁浦,分别出来说了一段文绉绉的话,大意也是请求官家仁爱百姓,出兵解救水深火热的南唐人民。</p><p>官家义愤填膺,一挥手准备出兵,但还少份檄文。</p><p>恰好这时候王扑早准备好声讨南唐的檄文呈上,宦官接过,官家示意后在文武百官面前宣读起来。</p><p>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充满巧合,看得史从云一愣一愣的,也慢慢明白过来老爹为什么告诉他上朝不要说话了,因为根本没他说的份。</p><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