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庄公小霸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消息到了鲁国的时候,当时鲁国的国君鲁隐公就询问他的大臣怎么看这事,鲁国大夫众仲回答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fén)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jí),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左传》)

  众仲的意思是说,我听说过用德行来安定百姓,但从未听过用动乱的。用动乱来安定百姓,就好像要整理乱丝却把它弄得更纷乱了一样。州吁这个人,依仗武力而安于残忍。依仗武力就没人拥护,安于残忍就无人亲近。大众背叛,亲信离去,难以成功啊!武力这东西,就像火一样,不收敛的话,就会烧到自己。州吁杀了他的国君,又残暴地使用他的民众,在这种情况下还不施行美德,却想要凭借战乱来取得成功,所以他一定不能免去祸患了。

  “众叛亲离”,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形容不得人心,陷入完全孤立。

  “治丝而棼”,这个成语也出自这里,意思是理丝不找头绪,就会越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正确,使问题更加复杂。

  鲁隐公虽然觉得众仲说得很有道理,但是碍于多年友邦的情分,最终还是决定出兵。

  就这样,前719年,州吁联合了宋、陈、蔡、鲁四国一起前来攻打郑国。

  《诗经·国风·邶风》里有《击鼓》一诗,便是描写卫人宣泄自己对这场战争的抵触情绪的。其中有一句非常有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这里是描写战友情的,可是到了后来便演变成了形容爱情永恒。

  联军人数众多,而且来势汹汹,郑国没有思想准备,于是连吃败仗,最后被联军围困在都城新郑内。

  联军围城五天,因为郑军作战勇猛,拼死抵抗,因此一直没有实质进展。

  时间一长,联军后续补给短缺,于是各自纷纷撤兵。

  但是五国并没有就此收手,等到当年秋天麦熟的时候,五国又组成联军去抢了郑国的麦子。

  虽然这次联军的攻击没有对郑国实力造成实质性影响,但是却深深地刺痛了郑庄公的内心,他开始反思郑国的发展之路。

  自己的郑国不算是大国,如果遇到强硬的对手联合起来,自己还是难以应付的。也许之前太强势了吧,所以才会树敌那么多,才会招人妒恨。

  反思了许久,郑庄公决定改变之前强硬的做派,转而致力于处理好与列国的关系,尽可能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政治力量。

  比如,陈国是这次联军中最弱的国家,郑国虽然最终战败,但是其中打陈国军队的时候还是胜利的,但是胜利之后,郑庄公没有赶尽杀绝,而是主动要求和好(虽然陈国君主陈桓公当时并没有接受郑庄公的和好);鲁国也出兵了,但郑庄公没有因此而记恨鲁国,也是主动示好,最后还结成盟国;齐国是大国,郑庄公一向很重视与齐国搞好关系,这次之后更加积极加强与齐国的盟国关系,以此来制约油盐不进的宋国;除此以外,郑庄公还注重与戎人结盟,从而消除来自西边的顾虑。

  这些措施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郑庄公的称霸大格局也逐渐在形成。

  既然想要称霸,那么之前被卫国联军击败的耻辱必须要报,于是郑庄公开始酝酿攻打卫国。

  这时(前718年)正好卫国发生内乱(州吁因为不得卫国民心,大臣石碏借陈国之手将他杀了,这段历史会在讲卫国的时候讲到),这正好给了郑庄公反攻的机会。

  这一年,郑庄公果断出兵攻卫,卫国仓促间联合燕国抵御郑国。

  这里所说的燕国可不是河北及北京一带那个召公奭后代建立的燕国,它的位置在今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东北,始封君伯倏(shū)为黄帝之后吉光的后裔,为姞姓国。

  后世为区分这两个燕国,把位于新乡市延津县的这个燕国称为“南燕国”,而把位于北京附近的燕国称为“北燕国”。

  郑庄公这个人不仅城府深、做派强势,同时又有很高的军事天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