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庄公平叛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相反的,武姜在生小儿子的时候则顺利得多,因此她从心理上更加的偏爱这个小儿子共叔段。

  两个孩子在这种不公平的对待下慢慢长大,这种环境必然造成了两个孩子性格上的差异:寤生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共叔段活泼好动,想做就做,毫无顾忌。

  因寤生年长,又是嫡长子,根据周朝宗法,郑武公很早就立了他为太子。

  可是武姜非常不喜欢寤生,相比较来说她想让二儿子继承郑国大统,所以她千方百计的向郑武公请求改立共叔段为太子,但是每次都遭到了郑武公的拒绝。

  在这件事上,郑武公还是非常清醒的,废长立幼向来都是国家祸患的根源,他确实不敢以身试法。

  前744年,郑武公薨,寤生顺利继位,史称郑庄公,那一年他十三岁,共叔段十岁。

  刘向《谥法解》中“庄”的解释是:兵甲亟作、睿圉克服、胜敌志强、死于原野、屡征杀伐、武而不遂、真心大度、好勇致力、威而不猛、严敬临民、履正志和、维德端严、恭敬端肃、端恪临民、端一克诚、齐敬中礼、执德不矜、德盛礼恭、严恭自律、严恪有仪。

  那么郑庄公属于哪一种类型呢?别着急,让我们慢慢来了解。

  在这里普及一下周朝对“死亡”的各种称谓。

  王死叫做“崩”,诸侯死叫做“薨(hòng)”,大夫死叫做“卒”,士死叫做“不禄”,平头百姓死才叫做“死”。

  所以说郑武公是“薨”了。

  说到这里了,再普及一下周朝下葬的规矩。

  按《左传》记载:“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意思是天子死了七个月后才安葬,诸侯国都来参加葬礼;诸侯五个月后下葬,同盟的诸侯国参加葬礼;大夫三个月后下葬,官位相同的来参加葬礼;士一个月以后下葬,亲戚前来参加葬礼。

  这条规定起初是先规定了天子的安葬时间,其他人员的时间递减的。那么为什么天子是七个月后才下葬呢?

  在这里先卖个关子,这章不是重点,之后我们在讲吴国历史的时候会讲到。

  郑庄公继位成为了郑国国君,这与武姜的初心是相悖的,但是她再有能耐,也决定不了立嗣问题,因为只要郑武公不同意,谁说也没用。

  而且郑庄公继位天经地义,满朝大臣没有任何异议,武姜只好作罢。

  既然事已至此,那么为今之计就是要为自己的二儿子争取来一个好的封邑,以此显贵其位才是正道理,于是武姜在认真考虑之后,选中了制邑。

  在郑国,除了国都新郑,就属制邑城邑规模最大也最险要。

  那制邑是哪里呢?说起来可是鼎鼎大名,就是后来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地方。

  当母亲向自己提出来将制邑封给弟弟共叔段的时候,郑庄公当即就明白了,母亲这是没按好心呢,寻求这险要之地必然是有不轨之心。

  别看郑庄公此时还是个孩子,但是他却有着跟他年龄不相符的城府,只见他很为难的说:“制地形势险峻,当年东虢国就因此凭险自重而身死国灭,是个不祥之地,确实不适合弟弟居住。还是换个地方吧,其他地方您随便挑。”

  武姜一看大儿子对于制邑一点松口的意思也没有,于是她又提出了第二套方案。实际上,武姜十有八九知道制邑是要不来的,是人都知道制邑就是郑国的“上海”,郑庄公再不懂事也不可能白白让出这座大城。

  于是武姜又改请封京城,这可不是首都的意思,而是一个地名,是现在河南省荥阳市区东南。

  京城是一座可以与新郑媲美的大城,城大墙厚,而且十分繁华。当年郑武公大力修建京城,目的就是要将其作为都城,但是后来由于自己扩张的过于厉害,引起了周平王的猜疑。因此为了避嫌,郑武公让出了制邑以西大片土地给了王室,并将都城由京城定到了新郑。

  郑庄公听母亲要京城,虽然不舍得,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也只好应允。

  从此共叔段又被称为“京城太叔个月后才下葬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