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郑国崛起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周幽王死后,申侯等一众诸侯拥立了原太子宜臼即位,史称周平王。之后周平王为了躲避犬戎的一再袭扰,迁都洛邑,从此东周开始。

  至此,中国的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到西周末年已经接近了尾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应运而生,那就是封建社会。

  这种封建社会开始的时期,就始于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这所有的一切都衔接的完美无缺,然而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吗?

  《竹书纪年》《系年》,包括《左传》《国语》等正史中都中记载着“二王并立”的情形。

  申侯以及几个大的诸侯立了太子宜臼为王,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诸侯都承认这个王,原因就在于是是他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西周的亡国。

  宜臼不管怎么说,都是被废的太子,而且他通好敌国犬戎、弑父杀弟、灭亡西周,这都是无法抹去的史实,因此当时有相当多的诸侯是不买账的。

  也正因为此,南虢国当时的君主虢公翰,也就是虢石父的儿子,在他的怂恿下,联合十多家诸侯共同拥立周宣王次子、周幽王之弟姬望为王,史称周携王。

  周携王,本名望,后世又称余、余臣。周幽王统治时为政昏虐,迫使弟兄宗族漫散各方,姬望东迁钜鹿(约在今天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东部),初封在莫国(今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县)。

  虢公翰拥立周携王后,以莫国为王都,以前770年为元年,设立百官,建造宫殿,修筑城墙,发行莫字空首布货币,同时发布文书诏告天下。

  从此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而因为双方诸侯实力相当,因此这种局面竟然齐头并进地持续了二十一年。

  本来可能还会这样一直延续下去,可是周携王势力影响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于是这种平衡就打破了。

  这个国家就是晋国。

  晋国当时的君主是晋文侯,当年在勤王的时候,周平王没有给晋文侯晋升爵位,但是却给了他河南省黄河北岸一带的土地。

  对于晋文侯来说,名号不名号没有任何意义,土地才是他想要的。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晋国土地急剧扩张,俨然成为北方与齐国并驾齐驱的大国。

  而在他贪婪土地扩张的时候,周携王的“周朝”却挡住了他向东北方向扩张的步伐。于是他在等一个机会,以便除掉挡住自己前行的这个拦路虎。

  机会很快就到来了。

  前750年,晋文侯趁周携王姬望向北巡视南虢国的时机,以姬望无权继承幽王大统之名,突袭并杀死了他,进而派兵攻打莫国,从而彻底将莫国兼并。

  晋文侯完全为了自己利益的举动,却使得一个人喜出望外,这个人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得知晋文侯袭杀周携王,欢喜不已,立刻挥笔写下《文侯之命》,以此表彰晋文侯功绩。

  从此周朝才只有了一个王,而周平王为了掩盖这段历史,于是让史官将“二王并立”之事删除,包括周携王曾经所在的莫国。

  从此以后,凡是有关莫国的事,再没有人敢提及,这就是“讳莫如深”这个成语的来历。

  “讳莫如深”,原指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真相隐瞒得很深。

  然而对于周平王有意掩盖周携王这段历史这事,后世多有不同意见。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曾记载:“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携王奸命,诸侯替之。”

  这是后世王子朝之乱失败后,所发布的告诸侯书中的一段。其中将携王跟之前的宣、幽等王并称为王,而对后世不被认可的王子颓、王叔带则直呼其名,由此可见对于后世并没有“讳莫如深”。

  言归正传。

  晋文侯灭亡了周携王,从此天下一统,表面看上去皆大欢喜,实际上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晋国能灭亡周携王,相同的道理,他同样可以灭掉你周平王,只是看他愿不愿意而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周王室到此时已经衰弱得非常厉害了,而诸侯的势力则越来越强大,只是诸侯碍于情面,还尊周王室为天下共主罢了。

  鉴于这种情况,周平王该怎么办?

  周平王其实是知道自己的处境的,既然清楚的知道自己无法担任天下共主,那么不如找个当时威望与实力都很高的诸侯尊为天下霸主,从而依附其号令天下。

  这其实是周朝的悲哀,也确实是无奈之举,谁让它的实力已经到了看人脸色的地步了呢?

  于是,在这种大趋势下,第一个争霸的诸侯国应运而生,这个国家就是郑国。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郑国的历史。

  前806年(周宣王二十二年),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县东),史称郑桓公,爵位为伯爵。

  因此郑国是姬姓国,相比于其他诸侯国,郑国建国时间不算很早。

  因为郑国位置就在丰镐周边,而且郑桓  晋文侯灭亡了周携王,从此天下一统,表面看上去皆大欢喜,实际上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