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平王东迁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刘向《谥法解》中“平”的意思为治而无眚、执事有制、惠内无德、治而清省、布纲治纪、克定祸乱、理而无责、布德均政、无常无偏、治道如砥、分不求多、政以行辟、推心行恕。

  由此可见“平”是个平谥,没有太大的作为,也没犯不可饶恕的错误。

  周平王登基后,第一件事便是拜母亲申后为太后,第二件事便是晋爵外公申侯为申公,毕竟自己的王位是申侯帮着立的。

  在这里就要说说周朝分封制中的爵位制度。

  周朝诸侯爵位分为五等,依次为公、侯、伯、子、男,“公”为第一等。

  当初周武王灭商纣后开始分封诸侯,一共封了七十一国诸侯,除了周武王众多弟弟和叔伯兄弟之外,还封了许多异姓诸侯。

  但是能够封到公爵的屈指可数,当时也只封了周太王次子仲雍之后得章为虞公,封了周文王弟弟虢叔为虢公(周文王另一个弟弟虢仲是不是也封为公爵有待考证),封商纣庶兄微子启为宋公。由此可见,当初但凡能封到公爵的,不仅血统高贵、辈分尊崇,而且德高望重。

  申侯知道自己因狼入室造成丰镐民不聊生,罪孽深重,怕人非议,因此不敢晋升公爵。

  周平王当然知道申侯的顾虑,所以也不勉强,又封了来勤王的四家诸侯:卫武侯晋爵卫公,就留在周王室任大司徒;晋文侯没有晋爵,但是得到了河南省黄河北岸一带的土地;郑世子掘突继任父亲郑桓公的伯爵爵位,并获得良田千亩,留在周朝为正卿;秦襄公的秦国原本是周朝附庸,没有爵位,此时加封伯爵,位列诸侯。

  立完新王,也分封完毕,诸侯们便陆续回到了各自封地。

  没想到这些诸侯们前脚一走,犬戎后脚就又进来了,而且是经常进犯。此时的丰镐,宫殿房屋被焚,国库亏空,而且西边的广大土地都被犬戎占去了,边境烽火也是连年不息。

  鉴于这种情况,周平王经过深思熟虑,就打算与群臣商议迁都到洛邑。

  那么为什么要迁都到洛邑这个地方呢?

  周武王灭商之后,相当于丰镐以东增入了大量的领土,因周朝初建,武王怕人心浮动,于是考虑在今洛阳一带营建新都。

  《逸周书·度邑》详细记载了周武王选址时的情景,而《尚书·召诰》中也记录了召公相宅的过程。

  可惜的是,还未进行实施,周武王就在不久之后去世了,十三岁的周成王继位。

  此时对周王室不满的管叔、蔡叔、霍叔联合商纣之子武庚发动了“三监之乱”,摄政的周公旦受命东征平叛,回师的时候,在周武王选址之地营建了洛邑城。

  《尚书·洛诰》记载了周公旦营造洛邑之事,而洛邑可谓是第一座国家层面详细规划建设的都城。

  周公旦营建洛邑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洛邑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为此而要把新邑建成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二是周王室接受“三监”和武庚叛乱的教训,决定迁殷商遗民于洛邑附近,并屯兵“殷八师”,以加强对殷民的统一监督管理和统治。

  洛邑所在位置在洛水北面,以瀍(chán)水为界分为东西两城。西面叫“王城”,是宫寝的所在地;东面叫“成周”,是宗庙所在地,也是殷移民所迁之处。由此可知,洛邑实际分为王城和成周两座城。

  因为成周是宗庙所在地,因此有时候又将洛邑称为“成周”。

 &e庚发动了“三监之乱”,摄政的周公旦受命东征平叛,回师的时候,在周武王选址之地营建了洛邑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