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戏火诸侯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周幽王的举动太过疯狂了,无故废后换太子,这已经动摇了国家根本。周幽王对褒姒的宠爱,也让国人觉得褒姒就是红颜祸水,是夏朝的妹喜,商朝的妲己。

  而对于此时的申后和太子宜臼,处境就非常微妙了。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被废除的王后和太子,向来都没有太好的下场。即便只是想平淡的终老一生,也逃脱不了新太子的猜忌,最后的结果也免不了被加害。

  对于申后和太子宜臼,只有赶紧离开王都,走得越远越好。

  那么逃去哪里呢?当然是申国,那是申后的母邦,他的父亲就是申国的国君申侯。

  对于申国,在这里有必要重点介绍一下。

  西周的第五任君王就是神奇天子周穆王,因炎帝的部分姜姓后裔在其西巡过程中协助有功,因此将其封在了平阳(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爵位为伯爵,名为申国。

  申国所处位置在周王室以西,因此史称“西申国”。因作为王室的西边屏障,所以申国国君向来在周王室中担任要职,而王室为了拉拢申国,也经常与申国通婚,以实现巩固的政治地位。

  周厉王所娶的王后就是申国国君之女,而他们所生的儿子就是周宣王姬静。

  周宣王时期,申国国君为申伯公子诚,他是周宣王的母舅。相传其文武兼备,在辅佐周宣王“中兴”的过程中立有大功,因此周宣王又提高了申国的爵位,因此申伯成为了申侯。

  周宣王时,“南蛮”楚国经常骚扰中原国家,为了加强对“南土”局势的控制,周宣王又将母舅公子诚改封到谢地(今河南省南阳市),从而重新建立了申国。

  这事周宣王当时的卿士尹吉甫曾作《崧高》一诗进行叙述和赞美,后收录在《诗经·大雅》中。

  因周平王后来迁都到洛邑,新建立的申国在洛邑的南边,成为了王室抵御楚国侵犯的南部屏障,因此历史上又称之为“南申国”,以跟“西申国”进行区别。

  相传南申国建立的时候,周宣王为了尽快让其建立统治地位,将申侯公子诚在西申国的原属臣民大部分迁了过去,而让支庶之族仍留于原封地,从而继续保留了西申国。

  因此西申国依然是姜姓,而南申国则因为在谢地而改姓“谢”。

  既然有两个申国,那么申后的父亲到底是哪个申国的君主呢?

  请诸君别急,咱们先介绍故事,之后再为您分析此事。

  申后来到申国,见到了自己的父亲,所有的委屈一下涌了上来,痛哭着将经过讲述了一遍。

  申侯听后大为恼火,但是考虑到君臣关系和周王室的实力,他也只好把火压了压,先安排申后母子暂时住下。

  可是周幽王在得知申后带宜臼出逃申国后,反而火冒三丈,又因此连带怪罪申侯,决定撤销他封国的侯爵爵位。

  这一下可把申侯心中的怒火给彻底点燃了,新仇旧恨此时一起涌上心头,于是他就产生了推翻周幽王,而拥立自己外甥姬宜臼为王的念头。

  虽说自己申国有一定实力,但是跟周朝的实力比起来还是有不小差距的。王室的军队倒是没什么好怕的,怕的是保卫王室的几个大诸侯国,晋国、郑国、齐国,哪个也不好惹。

  为了壮大自己叛军的队伍,申侯偷偷地联系了自己的好友,那就是缯(zēng)国的国君缯侯。

  缯国(又称为鄫国),是从夏朝就有的封国,他的始封君为夏朝少康次子曲烈,到西周初年,周武王为了安慰旧朝遗民,继续保留了该国,并封为子爵。

  然而,历史往往没有那么简单,甚至,有时候无故还会给你制造无数悬念。

  关于缯国到底在现在的什么地方,历史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一说是在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北,三国时期东吴著名史学家韦昭在为《国语·郑语》作的注释中说“缯,申之与国也”,也就是说春秋时期缯国与申国是紧挨着的邻国,而从年代上看,此申国为南申国,位置正好与方城县对应的上;此外,《左传·哀公四年》也记载说“致方城之外于缯关”,确也印证了缯国就在方城县附近。

  另一种说法是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境内,这在《左传》中有大量的事件和位置关系的记载,都证明了在今兰陵县附近同样存在着缯国,后来被同样在山东境内的莒国所灭。

  两个地方都是有凭有据,争夺缯国故地的辩论一直都没有停过。其实,这事很简单,那就是br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