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春秋由来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第三个导致西周衰落的,甚至于灭亡的君主,就是周幽王。他是西周最后一个国君,他的所作所为直接导致西周王朝的灭亡,这段历史我们下一章再详细介绍。

  所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正是因为西周的灭亡,周朝才进入了东周这个动荡的时期,在这种兵荒马乱的时代,才会出现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在这种中央集权弱化到极致的岁月,才会让聪明和智慧集体迸发,出现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从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谱写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篇章!

  通过西周历史从兴盛到衰亡,我们可以从中感悟到下面的道理:

  一是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能轻轻松松完成的,国家要兴旺,家族要振兴,个人要有所成就,就不能好高骛远,坐吃山空,要能够沉下心来,认认真真的谋划,踏踏实实的实施,遇到困难了要能勇往直前的去面对,取得成绩了能戒骄戒躁的再接再厉,同时形成好的国风、家风、个性,教育好后世子孙,荣誉才会得以延续,经久不衰。

  二是你的人生从来就不是你个人的。这句话可能很难去理解,但确实是至理名言。拿西周最后三个王来说吧,他们自己的人生看似是自己的,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干的好还是坏都留给后人去说吧。可是呢,但凡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正,但凡他们能为他们的西周王朝的长远发展考虑一下,有所收敛,也许西周会继续延续下去,历史也有可能改写。作为我们个人来说,也许我们不能像君主一样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但我们的人生,我们的后世子孙的人生,也许就会在我们这一辈时因为我们的意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打个比方,你从政,本来你可以做个好官而在你的家族历史上名垂青史,你的子孙后世都会骄傲的说你是家族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可是你贪污了,永远被钉在了耻辱柱上,子孙后世也会因此感到羞愧,在这种环境中家族后世如何能摆脱阴霾而繁荣昌盛?好与坏,只在你的一念之间,而却给后世留下太多的不一样。所以,一定走好每一步,有错误不怕,怕的是不改正,记住:你的人生从来不只代表你一个人!

  经过了之前一连串地铺垫,从此刻开始,才算是真正地进入正题。

  “三皇五帝”所在的年代是人类发展的原始社会阶段,而奴隶社会制度随着夏朝的建立而开始萌芽发展,到商朝时达到顶峰,而到西周时开始衰退,直到东周时逐渐被封建制度所取代,开始了长达中国两千三百多年的封建历史。

  本书名为《观史明智之风雨春秋》,也就是说主要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所以在此有必要将“春秋”这个名字的由来给大家介绍清楚。

  春秋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开始萌芽的时期,它是东周的前半阶段。

  关于这一时期的起止,历来有多种说法,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种说法认为是前770至前476年,即截止到周元王元年。

  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前770年至前453年,即截止到韩赵魏三家灭智氏。

  第三种说法认为是前770至前403年,即截止到韩赵魏三家分晋。

  通常后世学者较为认同的是第一种说法,即将周元王元年(前476年)作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的分界时间,但也都认同“三家分晋”和“田氏篡齐”等标志性历史事件是这两个时期的分水岭。

  关于将周元王元年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时间,这是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提出的分界法,主要依据是鲁国《春秋》纪年的终结时间,其次也考虑到周王纪年不能割裂。当然,这种分界方法更多是因为司马迁的名望而被后世所认可。

  仔细分析,这里面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一是《春秋》里的纪年是以其编订者孔子的逝世为终结的,而孔子的逝世并不能算作重大历史阶段的转折点。

  二是如果这样划分,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吴越争霸,它的后期阶段就要被排在战国编年里去了。

  因此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出以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作为划分春秋战国的年限,这种说法似乎更为合理一些。

  那么为什么用“春秋”这个名字来表示这一历史阶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一下《春秋》这部书。

  《春秋》,又称《麟经》,它的作者应该是鲁国历代的史官,后来经过孔子编辑、修订而成,而不是由孔子所著。鲁国史官把当时各诸侯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命名为《春秋》了。

  《春秋》的纪年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年),共记录了二百四十二年。它的取材范围也很广泛,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旧闻,所以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当时生活礼仪上的细节之事。

  因是孔子后期修订,后世儒者把《春秋》尊为“经”,列入“五经”当中,称为《春秋经》。

&e,我们可以从中感悟到下面的道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