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乘丘之战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过去我们看这场战争,总是从夸耀曹刿善于利用心理战这个角度去说,实际上如果站在齐国的角度看,一个堂堂大国,一个战争条件占有明显优势的一方,为什么会这么轻易的被鲁国给击败?

  实际上我们分析,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齐桓公的急躁,他还不了解他的国家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这种情况下他贸然出兵,自然把问题的矛盾之处最大化了。

  那么这之后齐桓公是不是接受了教训呢?

  还没完,他认为长勺之战之所以会败,完全在于齐国的轻敌。所以就在打完长勺之战没有多久,他又联合了盟国宋国,再次复仇鲁国。

  那么宋国为何会出兵帮助齐国,难道是仅仅有之前盟国的承诺?

  答案绝非这么简单。

  我们之前讲郑庄公的时候提到过,齐僖公因为攻打纪国而使得跟原来的盟国鲁国和郑国闹翻,从此齐宋联盟,郑鲁联盟。鲁国靠近齐国,郑国靠近宋国,因为利益关系,相互制衡,多年来虽然鲁国宋国稍弱,但是齐国郑国稍强,因此基本维持一种相对平衡状态。

  然而恰恰是鲁、宋这两个相对较弱的国家,却因为自己扩张的需要,都盯上了跟自己做邻居的宿国。

  说起宿国,别看其是个小国,但是其祖上可是赫赫有名,那就是“三皇”之一的伏羲氏。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

  也就是说,任国、宿国、须句国、颛臾国都是风姓之国,主管伏羲氏和济水之神的祭祀。

  西周初建之时,周武王为表示对伏羲的敬仰,特封伏羲后人于宿,也就是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东南,建立男爵宿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周礼不同于自己的习俗,再加上周人封给的最低等的待遇,宿国人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宿国北部人群继续顺服于周朝的统治,而南部人群则选择了与周人对立,率众南迁,辗转到达周人势力覆盖不到、且也与周人分庭抗礼的淮夷地区另行建立政权。

  历史上为了以示区别这两个政权,于是称位于东平县的宿国为“北宿”,而称淮夷地区的宿国为“南宿”。

  因为从骨子里对抗周王朝,所以南宿在当时被蔑称为“宿夷”或“夙夷”。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曾经出土过一套晋侯苏编钟,其上共刻铭文355字,上面记载了周厉王于三十三年(前846年)自宗周出发率晋侯苏前往东国伐“夙夷”等部族的情况,这里的“夙夷”便就是南宿国。

  而北宿国位于鲁和宋之间,因自己国小位低,经常要两头讨好,但是相比较来说,它更加倾向于归附周礼正统的鲁国。

  这自然让宋国心生不满,于是没少给北宿国小鞋穿。

  北宿国作为鲁国的附庸自然请求鲁国保护自己,所以在鲁庄公击败齐军之后,信心开始爆棚,于是决定出头替自己小弟报仇。

  《春秋·庄公十年》记载:“二月,公侵宋。”

  但是至于鲁国攻打宋国的结果,没有更多的史料记载,估计是有一定的收获,不然史料不会不记载战败。

  受了刺激的宋国怒不可遏,将怒火都撒在了北宿国身上。

  所以等鲁国军队刚刚撤走,宋国就一举灭了北宿,占领了它的土地,并在宋国南部,也就是今天江苏省宿迁市开辟了一地,将宿国人都迁至此处,从此北宿不再跟鲁国接壤,自然也就彻底归附了宋国。

  而“宿迁”一地的地名,也因此而得名。

  北宿国被整体迁走后,故地成了宋国的宿邑,不过此地离宋国较远,到战国时被齐国吞并,并在此地设置无盐邑,到秦朝时设为无盐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