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曹刿论战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就这样,管仲开始了他的改革。

  齐桓公是排除万难全力支持的,他甚至让国内的贵族势力都要带头服从,这其中就有世袭的上卿——国氏和高氏。

  如果说这些贵族家族没有怨言,我想是不可能的,毕竟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都是伤筋动骨的,旧势力是最难搞定的拦路虎。可偏偏是在管仲这里,似乎这种矛盾降到了最低。

  我们之前说过,管仲提议将全国分为二十一个乡,让工匠和商人居住六个乡,让士人和农民居住十五个乡,并分别由国君、国氏、高氏各掌管五个乡。这样看其实对于国、高两家来说,是既得利益更大化了,不仅没有伤筋动骨,反而有利可图。

  管仲看得很准,只要稳住了国、高,其他家族即便有什么意见,也绝对不可能掀起什么风浪,从这点上来说,管仲识大势的能力可见一斑。

  所以齐国在管仲的改革下,没有多长时间,成效已经非常明显了,齐国国力也逐渐强盛起来。

  按照管仲的想法,接着就该稳步推进其后的措施了,那就是实施艰苦、细致、踏实的强国策略,从而最终实现伟大的霸业。

  可是,历史本身的复杂性往往比文学作品要曲折很多。

  齐桓公此时很年轻,他比管仲小了近二十岁,可以说是血气方刚。在他的心里,成就霸业就是靠武力,用拳头让周围的诸侯服气,这是他的霸权理论。

  于是齐桓公有一次就迫不及待地问管仲说:“仲父,按您说的,现在民居已定,民事已成,这下我们可以攻打诸侯了吧?”

  管仲见齐桓公满脸兴奋,知道君主年轻气盛,于是赶紧给他泼冷水:“不可以,因为民心还没有安定。”

  齐桓公心里一下凉了半截,问道:“那怎样才能安定民心?”

  管仲回答说;“修正旧法,选择好的,举用而严格执行;慈爱人民,救济贫户;宽缓征役,敬重百姓,则国富而民安。”

  齐桓公想了想,之后又问:“那人民安心了,就可以攻打诸侯了吧?”

  管仲心中有些好笑,君主这是好攻伐啊,这可不是称霸的好现象。于是管仲镇定地回答说:“还不可以。要想称霸诸侯,必须要有强大的军力。当您整顿军队,修治甲兵的时候,其他大国也在做同样的事;您有征战的举动,各小诸侯国的大臣就早有防御的准备,那样很难迅速得意于天下。您想迅速得意于天下诸侯,就应该把要做的事情隐蔽起来,把战备寄寓在政令里。”

  齐桓公此时根本听不进管仲所谓的大道理,他只想快点实现他军事压制的“称霸战略”,所以管仲在滔滔不绝讲富国强兵大方针的时候,齐桓公有些心浮气躁起来。

  此时君臣二人由于生活阅历等形成的差异和分歧就产生了。管仲在民间生活了很长时间,艰难困苦,备尝之矣。所以他知道国家的强大首先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所以他的强国步骤是先发展国力,之后再发展军力;而齐桓公血气方刚,急于求成,他看到齐国国力已经开始有了起色,于是就坚持要对外用武。

  管仲见劝不住齐桓公,自己再多说也只能是赚君主烦,于是干脆也不再阻拦。

  为什么?因为管仲知道此时齐桓公动武根本打不赢,他根本不了解齐国的现状。与其劝不听,不如不劝,等他吃到苦头,自然就会明白。

  于是在齐桓公的执意下,在管仲的“默许”下,前684年春天,也就是齐桓公在位第二年,他任命鲍叔牙为主帅,高氏宗主高傒、公族公子雍为副帅,率齐国大军讨伐鲁国。

  为什么挑的征伐国家是鲁国呢?原因其实很简单,自从齐僖公之前败给鲁桓公之后,齐国跟鲁国就结下了仇,后来又有齐襄公杀死鲁桓公,鲁庄公为送公子纠即位而与齐国发生战争,两国的仇恨是愈演愈烈了。

  此前,齐鲁有过几次交战,鲁国都是处于下风。所以此次闻听齐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所措。

  这时,一个叫曹刿的隐士来求见鲁庄公,主动要求为抵抗齐军出谋划策。

到齐国国力已经开始有了起色,于是就坚持要对外用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