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管仲相齐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呢?那就是协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从而匡扶日渐衰落的周王室的王权。

  可是齐桓公有没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呢?这一点管仲并没有把握。

  于是管仲直截了当地询问齐桓公说:“臣想得知君主的志向,是想安于一国,还是想称霸诸侯?”

  管仲的提问太过突然,这让齐桓公一时无语。说实话,这个问题他之前并没有认真想过。

  管仲见齐桓公陷入沉默,不给他考虑时间,斩钉截铁地说:“如果君主没有称霸之志,而是想安享一国之荣华,恕管仲不能听命于君主。治理一国有鲍叔足以,仲经天纬地之才不能荒废于此。”

  齐桓公毕竟年轻气盛,经管仲这一刺激,争强好胜之心陡增,随即激动地一恭扫地,说:“寡人愿随先生成王霸之业!”

  管仲的目的达到了,事业在开始之前必须确定目标,否则将无的放矢。

  只是过后齐桓公脸色又转喜为忧,面带羞愧地说:“不瞒先生说,寡人自身毛病众多,不仅好田猎,还喜美色,这些毛病是不是有害于齐国的霸业?”

  管仲听君主这么一说,心中倒是释然了很多,面前的这个君主能够看到自己的问题,同时也有对霸业的担心,这其实已经足够了。

  于是管仲言语恳切地说:“这些毛病确实是毛病,但都不影响称霸的大业。不知贤,知贤而不用,用而不任,任而复以小人参之,这四条才是危害霸业的根本原因。”

  齐桓公听后大悦,并在之后三天里连续召见管仲,与他畅谈治国之法。齐桓公觉得管仲与自己心心相映,且管仲有治国理政的大才,于是齐桓公心悦诚服的斋戒了三日,之后隆重地拜管仲为相。

  查阅史料我们可以看到,管仲要比齐桓公年长十八岁以上,因此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后,仿照周武王拜姜太公为“尚父”的先例,改称管仲为“仲父”,以此表示对其的尊重。

  齐桓公拜了管仲为相国,同时也给他很大的权力,就算是最重要岗位上的用人,齐桓公也不过问,完全由管仲来定。

  后世历朝历代的臣子对管仲都是崇拜有加,实际上多半都是羡慕齐桓公对管仲的言听计从,感怀这种相濡以沫的君臣关系。

  关于管仲的用人,他是这样向齐桓公举荐的:“升降揖逊,进退闲习,辨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司行(是负责外交的最高官员);垦草莱,辟土地,聚粟众多,尽地之利,臣不如甯戚,请立为大司田(是负责农业的最高官员);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成父,请立为大司马(是掌管军队的最高官员);决狱执中,不杀无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须无,请立为大司理(是掌管诉讼的最高官员);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为大谏官(是最高的谏官)。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矣。”

  这一段出自《管子》一书,在《吕氏春秋》一书中也有提及。关于管仲举荐的这五个人,都是齐国当时名声在外的人物,我们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

  隰朋出自齐国公族,为齐前庄公的曾孙,所以又称公孙隰朋,他是“朋”姓始祖,我们之前已经介绍过一些他的事迹。

  隰朋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仅知书达理,聪慧过人,而且他善于言辞,办事周到细致,待人接物非常合体,所以管仲才举荐他负责外交事务。

  甯戚是卫国人,为“甯”姓始祖,相传其出身低微,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迟迟不得志。后来听说齐国君主齐桓公有远大志向,于是便想投奔于他,但是因为家贫,缺少川资路费,只得靠着为商人趋赶牛车,才几经辗转终于在一个黄昏到达了临淄城外。

  此时齐桓公正是郊外举行盛大的仪式欢迎宾客,甯戚只能蹲在车下喂牛,远远望着高高在上的齐桓公,顿感虽离君主只有咫尺却远似天涯,于是敲打着牛角,有感而歌。

  甯戚的歌声很嘹亮,齐桓r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