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齐襄之乱第4/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随从跟随着他一路奔回姑棼的住所后,齐襄公再看自己和随从,一个个狼狈不堪、形象具毁,而自己更是惨不忍睹,不仅扭伤了脚,慌不择路时还跑丢了鞋子。

  这么丢面子的事让齐襄公恼怒非常,一怒之下他便拿自己身边的寺人出气,命令一个名费的寺人沿路回去找鞋子。

  寺人,跟后来的宦官、太监很像,是君主身边服侍饮食起居的人,但是不同的是,他们还负责君主的护卫工作,也就是贴身侍卫。

  然而寺人不完全像宦官的是,当时他们不一定是受过宫刑的。

  寺人费找了好长时间也没找到,只好回来复命。

  此时受了惊吓的齐襄公正好无处发火,见寺人费无功而返,于是抽出鞭子就打,足足抽了他有三百鞭之多,直打得寺人费皮开肉绽,好悬没被打死。

  之后齐襄公还不算完,又冷冷地命令寺人费去猎场寻找他那尊贵的鞋子。

  咱们再说公孙无知他们这伙人,在得知齐襄公受伤的消息以后,觉得时机成熟了,便率领徒众包围了齐襄公的住所。

  寺人费刚走出宫门,就与公孙无知他们碰了个正着,于是不容分说就被叛军绑了起来。

  寺人费见眼前这种情况,当即就明白了公孙无知他们的用意,于是还没等叛军要处置他,他首先说话了:“各位,咱们是一伙的,如果不信可查验一下我的后背再说。”

  于是有人给寺人费解开衣服,结果发现了他满身的鞭伤,浑身上下已经血肉模糊。

  寺人费趁机将刚才的事介绍了一遍,并眼中含泪咬牙切齿地说:“这个昏君把我打成这样,我怎么可能向着他呢?现在的我只想跟你们一起进去杀他,以报我这鞭伤之仇!”

  全场没有人不相信他说的话,血淋淋的鞭伤就是最好的证明。

  见已经取得了叛军的信任,寺人费这时又给公孙无知一伙出了个主意,他说:“我是齐侯的侍人,我的行踪不受限制,可以随便出入。你们人多嘴杂,弄不好了就会暴露自己,到时候只能跟卫队死拼,那时鹿死谁手还真不一定。不如这样,我先回到齐侯身边,趁他不备将其杀死,卫兵见大势已去,必然束手就擒。”

  公孙无知认为此计甚妙,于是放心地放了寺人费回去,因为他清楚地认为,一个人被打成这样,不可能对打他的人还存在感恩之情。

  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寺人费这个人果真不是凡人,他竟然以德报怨,将外面的情况赶紧报告了齐襄公。

  齐襄公当即就傻眼了,他来打猎没有带多少卫队,面对公孙无知的军队真的是以卵击石。

  齐襄公吓得不知所措,此时还是寺人费沉着清醒,他赶紧找来了齐襄公的男宠孟阳,让他穿上齐襄公的衣服,假扮齐襄公躺在床上装睡;之后将齐襄公打扮成士卒模样,并让他躲在内屏门后;最后他收拢宫中侍卫以及齐襄公的宠臣,带领他们一起杀了出去。

  寺人费勇气可嘉,但是实力在那摆着,最终敌众我寡,冲出去的人全部被杀。

  公孙无知带人进入宫中搜索,结果有人在床上发现了“齐襄公”,一通乱刀将其杀死。

  但是公孙无知认识齐襄公的模样,等杀完了一看,被杀死的不是齐襄公,于是又进行了彻底搜捕。

  最终有人在门后面发现了打扮成士卒的齐襄公,此时的他已经吓得瘫作一团。

  公孙无知大喜,二话没说,将其一戈毙命。

  公孙无知顺利夺权,于是在手握重兵的连称、管至父的支持下,公孙无知自立为齐国国君,史称齐前废公,这一年是前686年。

  这段历史我们姑且叫他“齐襄无常”。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

  一是做人做事一定不要反复无常。每个人的情感都是差不多的,当你感觉因为某件事而不爽的时候,别人如果遇到同样的事也会不爽。所以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多替人想一想,自己说的话、办的事会不会刺激或伤害到别人,不要因为自己的不注意而得罪了别人。否则,开罪了君子还好,开罪了小人,势必会受小人记恨。小人通常的做法是背后里捅刀子,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来一下,让你非常被动。所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二是以德报怨是大人性。寺人费就是个伺候人的宦官,是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人物,我估计齐襄公自己都不一定能叫上来他的名字,谁在乎一个伺候自己的下等人呢?可就是这样一个没人在乎的下等人,却展现出了大人性。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寺人费觉得在齐襄公手下干,就该尽忠职守,不管齐襄公是怎么对待自己的,自己都该知恩图报,甚至可以用自己的性命来报答。要做到这点真的很难,可以想象一下,我们遇到这样的事能做到寺人费这样吗?别说被打得皮开肉绽了,就算我们的上级平时的训斥,也很难做到正确理解,甚至因此结仇,不给你捣乱就不错了,还会为你卖命?由此比较,寺人费真的不是一般人,他的人性之大,是所有人的榜样。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