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暗流涌动第十回李林甫借刀杀人 唐玄宗顺手牵羊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周至县玉真观,是玉真公主和金仙公主为老太后祈福的地方,皇上感激杨玉环在宫中的太真观祈福五年,册封了她为贵妃,对开始玉成这桩美事的玉真公主也是十二分感激,赏她钱不用说了,肯定要赏,除此之外,玉真公主还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说宫里的太真观是周至玉真观的替身观,真正心诚的话,应该来玉真观拜一拜老太后的金身,皇上满口答应,可御驾周至县,一百多里地,肯定会兴师动众,李林甫想出一个折衷的办法,说不如派一位重臣,代天子祭拜太后金身,这种事太宗时、武后时也曾有过。

  李隆基听了陷入了长长的沉思,他不去玉真观,一则劳累,二则舍了贵妃自己在宫,心里实在不落忍,三是他这几天有了许多顾虑,不喜欢离京,以防万全。

  让重臣去?那就是李林甫了,傻子也能猜出来。李隆基不说话,李林甫猜不出皇上什么意思,只好静静地看着他,不说话。

  李隆基道:“这样,太子是储君,太后是他的奶奶,从亲情上讲,太后能接受。从朝廷体制上讲,符合大唐先例。但是,太子一人去不行,朕不放心,你作为朝廷重臣,一起去,这样就周全了。朕看礼部就不用去了,毕竟不是朝廷大典。”

  让太子代替自己去玉真观辛苦一趟,作为老太后的皇孙,去了太后也不会怪罪的,李隆基很满意这个好主意,现在自己正与杨贵妃如胶似漆,五天一朝的兴庆殿都不想去了,每天最不耐烦的就是勤政务本殿那一帮大臣没完没了,但是,刚纳了贵妃,就不上朝,实在不好向天下臣民交待,现在要是朝中有一个大臣,替自己处理日常政务就好了,大事进宫汇报,小事就自个作主了,宫里宫外都能处理地井井有条,就太好了。李林甫算是一个,但是……李隆基隐隐约约心里有些不踏实,还是慢慢发现人才吧,大唐盛世,还有没有一个可心的臣子?

  李林甫听了皇上的圣意,只好同意,早早陪了太子,带了仪仗,直奔玉真观。

  祭拜老太后金身,太子从头至尾都由李林甫安排,李林甫表面上对太子很是谦恭,大事小事都向他禀报,其实太子听到的不过是应该按部就班进行的程序罢了。

  拜了老太后金身,第二天快日落的时候,李林甫和太子一行才回到京城,见天色已晚,怕打扰了皇上和贵妃,和太子议定,当晚就不去向皇上回禀了。

  回到家,进了书房,管家悄悄溜了进来,李林甫明白他一定是有要事禀报,不然他不会主动来书房,管家对主子小声说:“据相公在宫中内线消息,今儿上午皇上和李适之还有大理寺卿在兴庆殿前接受了皇甫惟明献俘,献俘本没有什么意外,谁想到,献俘后,皇上单独留下皇甫惟明在勤政殿说了一会儿话,对相公很不利。”

  李林甫阴着脸看着管家,示意他说下去,管家接着说:“听说皇上问了边庭的一些情况,皇甫惟明对军资供应很不满意,还说现在各折冲府士兵补充不及时,缺员太多。他对相公竟然也不满意,建议皇上换了相公,最好李适之任右相,韦坚任左相。”

  李林甫冷笑一声,又阴着脸问:“那皇上怎么说?”

  管家说:“皇上圣明,根本没听他的建议,责备皇甫惟明不过是一边将,又不是御史大夫,更不是吏部尚书,怎么干涉起朝堂的事来了。”

  李林甫哼了一声,看他无其他事,摆摆手让管家退下,自己踱到月堂,关上门寻思对策。皇甫惟明说的这两个事,是历朝历代都不好办的事,士兵缺员很正常,有很多将领希望缺员,照常领满额的军饷,从中取利。这个皇甫惟明是傻子吗,这样的天下皆知又都不愿意说的事还向皇上禀报?军饷供应不及时是尚书省的原因,李林甫当初安排户部和太府这么做,是有他的考虑的,皇上这几年用钱越来越多,赏赐往往不与尚书省招呼,单凭心情张口就来,太府和户部往往着急,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但是皇上已经出口,不赏赐就是违背圣意,李林甫只好在军饷里做点文章,每次供应时,后延一个月,这样太府那边就有了一个月的储备款,皇上开销完,再从下月补齐,这个法子是太府令杨慎矜建议的,李林甫觉得也确实是一个好法子,就采纳了。

  其实,李林甫还有更深的考虑,大唐实行的军事制度是府兵制,这个制度与均田制紧紧结合,每家出丁服役,六年一轮换,服役期间不用交纳各种赋税,这样既让老百姓积极应征,也让田地不会荒芜。

  但是,均田制现在慢慢被打破了,田地集中到了大户手中,百姓没了土地,因此应征服役也不积极,租庸也渐渐紧张。李林甫和杨慎矜、王鉷一帮在臣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寅信卯粮罢了。

  由于一直没想出好的办法,虽说府兵没有多少军资费用,马和兵器都由士兵自备,兵部只负责发放军粮和军衣等用品,每月拖欠现象,还是经常发生一些小规模的哗变,好在哗变不会造成大的事端。有意思的是,没造成大的事端的原因,竟是因为他们没有钱粮!这是一箭双雕的好办法,也是李林甫歪打正着的理政成果。

  现在这个锅盖让皇甫惟明向皇上揭开了,惟明是傻子吗,这样的天下皆知又都不愿意说的事还向皇上禀报?军饷供应不及时是尚书省的原因,李林甫当初安排户部和太府这么做,是有他的考虑的,皇上这几年用钱越来越多,赏赐往往不与尚书省招呼,单凭心情张口就来,太府和户部往往着急,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但是皇上已经出口,不赏赐就是违背圣意,李林甫只好在军饷里做点文章,每次供应时,后延一个月,这样太府那边就有了一个月的储备款,皇上开销完,再从下月补齐,这个法子是太府令杨慎矜建议的,李林甫觉得也确实是一个好法子,就采纳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