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火神派》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因为淤血不去,新血不生。”姚婉婷大声说。

  “说得对!淤血不去,新血不生。如果我们中医不能考虑到这方面,那今后就算再遇到这种患者,也仅仅是停留在能止血上面,但是不活血化瘀的话,病情一旦反复,那就更加凶险。希望大家要记住!”李昊欣慰的说。

  “哇,婉婷,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厉害啊?”

  “对啊,以前也没见你脑筋这么灵活过呢!”

  中医生们围着姚婉婷叽叽喳喳的不停的追问。

  姚婉婷没想到自己居然回答对了,又激动又有些不知所措,干咳两声,故作矜持的说:“哪儿有。跟着老师的思路就想到了。”

  “切!”众医生不屑的叫了一声。

  这时刘刚突然说道:“老师的意思是,这个病人在不久后会有一次比较大的出血,但是却不要担心了。因为这次的出血是以血块为主的?”

  李昊满意的点点头,说:“是这样的。”

  见到刘刚也被李昊夸奖,众医生们又将他给围住了。

  一旁的李玲见到因为出血渐渐止住而面色渐和的父亲,又看了看众星捧月般被围着的李昊,心中感慨万千:“以前读书的时候哪里想到李昊现在有这么大的成就?”

  趁着下午没什么病人,大家又没什么事做,众医生跟随着李昊来到他的诊室,祈求老师多讲一些。

  李昊也是有些激动,这些中医生们这么好学,肯学。还愁中医不兴?坐在椅子上想了一会儿,问道:“你们听过火神派吗?”

  “听过,就是那个擅用姜桂附来治病的学派嘛!”

  “就是,听说这一派以敢用、重用、广用附子而闻名。”

  “最近这几年确实冒出来很多所谓的火神,但是看他们用药太吓人了。附子动不动就100克,吓人的还有用到300克的,用到500克的也是大有人在。”

  “就是,我身边有个朋友也在学习火神派,以附子用量多而沾沾自喜。”

  中医生们七嘴八舌的说。

  李昊很欣慰,这些中医生们都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点了点头,说:“在展开讲述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见中医生们正襟危坐,笑了笑,讲了起来:“清末光绪年间,成都府知府朱大人的夫人患吐血病,已经一年多,医药无效,成都府属16个州、县,纷纷推荐当地名医来为夫人治病。他们或认为夫人的病是血热妄行;或认为是阴虚火旺,逼*血外溢。结果愈治愈坏,日趋严重。经人推荐,请名医郑钦安来府诊视。

  当日郑钦安诊见夫人面容苍白,虽是夏至季节,床上还铺着皮毡,盖着丝棉大被,显得十分怕冷。舌质淡红,苔白腻。诊毕,郑钦安处方:制附片四两,炮干姜四两,炙甘草二两。

  朱知府看方后竞瞠目结舌,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吐血重症,焉有不惊之理。孰料,药后,病人自觉周身凉爽,胸口舒畅,吐血竟然止住,而且吃了两小碗稀饭。病人坦途,由此而愈。此方干姜附子都是大热之药,想不到效果如此神奇。朱知府为表谢意,特赠郑钦安金匾一块,上书“医宗仲景”四字。”

  一众中医们听得啧啧称奇,也有知道的,但也是听得津津有味。知道李医生没说完,全部都没说话,等待下文。

  李昊喝了一口水,继续说:“要说擅用附子,郑钦安先生并不是第一个,第一个是我们中医的祖师爷,张仲景先生。你们可以回去看看,伤寒论113个方子当中,使用附子的方子有多少?剂量又是多少?历代注解伤寒论的医学家太多了,但是在我看来,深得仲景先生真传的,也就寥寥无几的几人。而郑钦安则是这寥寥无几几人当中的佼佼者。

  世人都看到郑钦安先是,听说这一派以敢用、重用、广用附子而闻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