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太子事发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两人均未提起崔泌。一人只当他是过眼烟云,转瞬不见;一人却是羞于提起,只想独自担负下去。虽说崔泌如今已经是大名鼎鼎,但他曾经生活过的痕迹,却渐渐消失了。他重伤濒危,到底是生是死,想必也没有几个人真心在意了。

  意识到自家成为其余人话里行间的谈资之后,崔敦、崔敛尚未在往来走访之间感受到这些细微的态度差异,整座长安城便又陷入了紧张与煎熬之中:癸卯年四月一日,目前正身处大理寺狱中,且险些被定下谋逆大罪的太子突厥铁卫纥干承基向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告发太子李承乾谋反。据他称,太子与陈国公侯君集、城阳公主驸马杜荷、长广公主之子赵节、汉王李元昌等人多次密议,常有怨望之言。因嫉恨魏王李泰,李承乾与侯君集定计于上元之夜刺杀于他,并嫁祸突厥人以促成出兵之机。此计不成,他便迁怒于太子詹事于志宁,令纥干承基率人前去刺杀。但纥干承基见于志宁生活清廉得近乎困苦,便不忍动手,于志宁这才逃过一劫。齐王祐谋反的消息传来后,李承乾私下曾言:东宫距离大内不过二十步,谋大事当可成,绝非千里之遥的齐州可比。

  事关太子,大理寺卿与刑部尚书听得这些话后,只恨不得自己从未听到过一言半语。齐王祐谋反时,圣人尚且震怒无比以至于昏厥。如今他寄予期望的太子谋逆,他的反应绝不会平静!说不得,他们二人受到迁怒之后,连官职都别想保住!

  然而,谋逆之事实在太过敏感、太过重要,谁又敢隐瞒呢?于是,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脸色苍白地匆匆入宫禀报。不出他们所料,圣人听闻此事之后,头一个反应便是叱骂:“诬告太子!该当何罪?!立即将那纥干承基斩首!”

  “陛下。”长孙无忌迎着天子之威,毫无惧意地回道,“按我朝律法,告发逆反者,须得立即令金吾卫彻查方可处置。若是诬告,自然当从重判罚。但若不是诬告,不但不能罚,反而需赏……”他淡定的神色微微一变,低声道:“莫非,陛下想坐视‘玄武门’之事再发?”他的言下之意,却是认为太子或许确实有谋反之心了。

  “长孙无忌!”圣人也顾不得像平时那般只称舅兄的字,而是怒而叫了他的名字。但看着跟前躬身行礼的舅兄,他却骂不出那些违心之言。他很清楚,作为太子、魏王、晋王嫡亲的舅父,长孙无忌素来也是不偏不倚,公正得很。而他所说的话,也没有任何偏向,纯粹只是想查出真相而已。

  “朕绝不相信……”

  “那陛下便更须得调查清楚,此次是否确实只是诬告。不然,于太子殿下的声名有损。”

  这两人对峙良久,房玄龄、杨师道、高士廉皆难以插话,只得焦急地朝长孙无忌使眼色。而方才临时被叫过来议事的崔敦意识到自己听到了什么,一边努力地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一边暗暗思索自家该如何应对接下来魏王一派的耀武扬威。

  也不知是谁,暗地里将消息传给了立政殿中的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并未犹豫太久,便摘除钗环,换了身素衣,亲自前来请罪。听闻皇后前来,长孙无忌、房玄龄等重臣皆退避到屏风后。

  长孙皇后目不斜视,径直走到圣人跟前,跪地行礼:“子不教,父母之过。臣妾多年缠绵病榻,未曾好生训诫太子,以至于他行事狂恣无法,实是臣妾不教之罪。此番他遭属下告发,想必也并非全然是空穴来风。然而,此时却不能相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之言。若欲为太子洗清冤屈,只能彻查此事。”顿了顿,她又低声道:“倘若是事实……”说到此,她垂下首,泪湿衣襟,已是不忍再言。

  圣人亦泪流满面,扶起她:“观音婢,是我没有教好他。无论此事是真是假,往后绝不能让他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下去了。”

  此时,这对天底下最为尊贵的夫妻仍然觉得,他们的嫡长子固然顽劣,但却绝不会做出谋逆这等不孝恶事。只是,源源不断的证据,却将他们最后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