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大乱】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最新网址:www.wx.l</p>元彧举棋不定。贺拔胜见元彧一言不发,便恳切地说:怀朔被围,军民翘首以待官军的到来,一旦怀朔失陷,武川也就保不住了,到了那个时候,贼兵气盛,就是韩信、白起复生,张良、陈平献策也无能为力了。元彧为贺拔胜的言辞所打动,答应出兵,让贺拔胜回去复命。

  贺拔胜大喜,带着自己的敢死队又杀回怀朔,他们一边马踏贼营一边高声叫喊:贺拔破胡与官兵到了。卫可孤义军大营再次大乱,又被贺拔胜冲开了一道缺口。城中守军赶紧开城门放他们进来。

  等贺拔胜领众人进到城里,城里的人和城外的人都明白过来了,原来还是老几位回来了,出去多少回来多少。不要紧,继续等,援军会来的。众人算是吃了定心丸。然而,希望终究化作了失望,怀朔守军又坚持了一段时间,连官军的鬼影子也没见着。

  原来,元彧空有满腹经纶自比荀文若,却是地道的书呆子,被贺拔胜一番慷慨陈词所打动头脑一热答应增援,可贺拔胜前脚刚走他就后悔了。慑于贼兵势众,元彧居然自毁前言,继续坐守朔州观望。可怜怀朔军民日夜盼望官兵的到来,终究望穿秋水一场空。

  杨钧算是混在朝廷的老江湖了,一看这个情势知道官军是指望不上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向附近军镇求援,让其他各镇派兵增援,然而,怀朔被围,估计其他各镇也好不到那里去。杨钧命贺拔胜到武川打探消息。

  贺拔胜再次领着自己的敢死队上路了,他们毫无悬念地杀出重围,直奔武川,然而,令贺拔胜沮丧的是。自己的家乡武川已经落入叛军之手,这下好,家也没了,无奈之下,贺拔胜只好调转马头返回怀朔。然而,一座孤城靠几个牛人支撑又能坚持多久?

  不久。怀朔镇失陷,杨钧战死,杨钧的儿子行台郎中杨宽侥幸逃脱北走柔然。杨钧虽然殉国了,他的后代们将继续活跃在北朝舞台上,对了。大隋朝第一权臣杨素就是杨钧的重孙。

  贺拔父子做了卫可孤的俘虏。卫可孤敬重贺拔父子忠勇,居然不计贺拔岳一箭之仇,不但没有难为他们,而且礼遇有加,奉为座上宾,请他们入伙一起做一番事业,贺拔父子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了,就这样四人回到了武川镇家中。

  畏缩不前的元彧也没好到哪里去。既然是来平叛的,不打肯定不行,朝廷不答应。叛军也不答应,最终在五原双方一场恶战,官军大败。作为败军之将,朝廷剥夺了元彧的王爵。鉴于叛军势大,眼见逼近云中金陵祖坟,皇帝真着急了。马上主持召开了御前会议,商量解决北镇问题的办法。

  吏部尚书元修义、尚书仆射萧宝寅等推荐尚书令李崇挂帅北征。

  李崇称得上北魏朝廷最会打仗的将军之一。去年阿那瑰寇边,李崇同左仆射元纂率军出击。一直把柔然人撵出边界三千里。

  也就在那次北征中,李崇属下魏兰根看到了大魏真正的隐患不是柔然而在六镇,他提出了改镇设州的设想,镇民变平民,取消一切不平等待遇,重新给大家升官的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减轻镇民们的对抗情绪。当时,李崇根据魏兰根的思想把报告打上去,朝廷置之不理,显然高居庙堂的大魏高层管理者们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一年过去了,李崇已经七十岁,人到七十古来稀,在那个年代绝对算是高寿了。人不服老不行,碰巧李崇又是个明白人,知道此行的凶险,所以再三推辞不愿意去,但皇帝和大臣们商量来商量去竟然认为只有老将出马才能摆平。

  更有甚者,年轻皇帝居然说都是因为老头提出改镇为州的建议才使得北镇人有了非分之想,正是由于这种非分之想得不到满足才铤而走险,所以老李崇惹的祸还得他亲自去消除。在皇帝眼里,李崇居然成了六镇大起义的罪魁祸首。

  简直是混蛋逻辑!小胳膊拗不过大腿,最终老将李崇就任北讨大都督,统帅镇军将军广阳王元渊、抚军大将军崔暹驰援五原。其实,李崇也不用难受,怂恿皇帝抓住他不放的元修义、萧宝夤很快也跟他一样开赴前线,而且他们的命还没有他好。

  北边的活不好干,老将出马也不行。先是东道都督崔暹不服节度,轻兵冒进,在白道被破六韩拔陵打得全军覆没,不过崔暹单兵作战能力强,军队没了,自己竟然毫升官的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减轻镇民们的对抗情绪。当时,李崇根据魏兰根的思想把报告打上去,朝廷置之不理,显然高居庙堂的大魏高层管理者们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