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圣人】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最新网址:www.wx.l</p>听完这番话后,杨坚大悟,就说道,要是你不说这样的话,几乎要坏了大事。

  于是,杨坚首先想到的是,少内史崔仲方。

  崔仲方(公元529~604年),字不齐,汉族,博陵安平(河北今县)人。

  首先,他是杨坚的同学,且在同学期间,二人十分要好,这一点,与那位刘房开和郑股东一样,所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加入刘房开他们的公司。

  其次,崔同学是位文武全才,且为忠义之士。早年跟随“屠龙者”宇文护,从随军参谋干部起,兼任书记官,后以军功升迁,官至司法部的厅局级干部,参加修改制定国家法律,还曾向北周武帝敬献灭齐之策。

  在此之前,为参加竟选丞相,杨坚也把这位崔同学,拉入了亲友团,两人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达成协议,握手以示结成同盟。

  但是,当监军这事,崔仲方也没有答应,说是他的父亲崔宣猷,此时在敌方境内的山东,而这个理由,是难以拒绝的。

  不过这崔同学,到是个帮了杨坚不少大忙的人。

  在杨坚找到他后,就曾连夜向杨坚献“便宜十八事”,杨坚十分赞赏,均予以采纳。

  其中最重要的有关北周官员制度的建设立,提出“依汉、魏之旧从之”,为后来的隋朝政权政治机构的建构,提供了基本方案。

  崔同学在这事上,帮不了忙,没办法,杨坚还是只有叫上刘昉和郑译这二位同学。

  虽然没有马上答他们要官的请求,但他们二位,毕竟是他竟选丞相,和下一步还竟选皇帝的班底。

  而这二位知道出主意的是李德林。

  就是这人挡了他们的官路,也就挡了财路。

  那当然是要有态度的,所以刘房开说,我又不是将军,难以服众。

  其实这话有点被颠倒了,如果这人是将军,恐怕才难以让众人服气。

  而边上的另一位,郑股东马上乘机说,我母亲病了,去不成。

  这二人的理由确实显得太小儿科,所以杨坚因此而不高兴,这应该在事后让刘、郑二人感到后悔。

  其实,这事他们要是干了,会有很大好处。

  正因为他们的不愿意,则给另一位大人物的出场,留出了机会。

  第二位大人物是高颎。

  高颎(公元541—607年),字昭玄,渤海蓚(今河北省景县东)人。

  不过,他是到了隋朝,才成为大人物的。

  而在此时,高颎只是丞相府的司录,国务院长办公厅高秘书,就是他。

  他在此时站了出来,要求担任监军,这项艰臣任务。

  杨坚过去没有很注意此人。

  也就是说,还是注意到了的,要不然不会担任丞相身边的秘书这项重要职务。

  高颎站出来要求承担此项重任,让杨坚眼前一亮,现在他发现自己为什么没有先想到此人。

  在此以前,杨坚曾派他的经纪人,拉选票的邗国公杨惠,找过这位高颎。

  这高颎的父亲叫高宾,曾在北齐为官,因被小人们的谗言,赶到北周来。

  而当时北周的大司马,既是名将,同时兼中国古代著名美男的独孤信,将其收留做了幕僚,并赐姓独孤氏。

  而独孤信是被宇文护御赐毒酒,逼其自尽于家中的,其家人被发配四川。

  独孤信的七女儿,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夫人,文献皇后,就因为高宾是其父独孤信的老部下,两家人常有往来。

  高宾后来官至鄀州(今湖北省荆门市)刺史,在高颎发达后,高宾还被追赠为礼部尚书、渤海公。

  这是因为杨坚和高颎当时同属独孤信政治集团,所以说杨坚以高颎为亲信,是有历史渊源的。

  高颎少年时就很聪明,看书也是“略涉”,即只看个大概,这种人读书不甚解的人,在当时,大凡都被认为是将来有出息的,而且,这聪明陔子,还很善于词令,这要放在今天,是块当律师的料。

  在高颎幼年时,他家院子里有一颗柳树,高达百尺,犹如盖子一样,村中的老人便说:“此家当出贵人”。

  后来果然应验。

 做了幕僚,并赐姓独孤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