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五章 乌合之众,作鸟兽散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最新网址:www.wx.l</p>(遭遇拆迁,无家可归中……)

  柿子拣软的捏,扑向陈三郎的贼子们深谙此理。(www.wx.l陈三郎一副白面书生的外貌形象太具备迷惑性,实在让人兴奋。只不过很快,当看见冲到最前头的两名伙伴毫无征兆地倒下来时,嗷嗷狂叫的贼子们猛地发现:书生会武功,也是很可怕!

  陈三郎持斩邪剑——此刻的剑形已经长达三尺,看上去和一般的剑具相差无几,等闲人看不出其中奥妙。但即使是一柄普普通通的长剑,在他手中也变得十分犀利。

  武功与术法,哪个更厉害,这个命题千百年来争执不休。其实里面存在误区,因为两者的修炼追求目的颇有不同。修道者自诩“出家人”,远离红尘,求的是长生大道;而武功却在人间大行其道,占据主流,乃杀伐的主要表现手段。

  修道不易,修武何尝不是如此?

  修道艰辛,根骨、悟性、毅力等缺一不可,否则即使浸淫几十年,也不得其门而入,最多只学些枝末皮毛,在外行人眼中,宛如耍戏法的。这样的修者与人对战,恐怕会被一介粗鲁汉子一砖头撂倒。

  举此例,并非说学道无用,而是说学会才有用,比如逍遥富道这个层次的,在修界也就中下游水平,可行走凡尘,略略施展神通,立刻便能收拢到大批信徒,奉为陆地神仙,享受香火。

  然而真正的修者实在少之又少。反观学武的人,却越来越多。武功,并非只存在于所谓的江湖武林。其实武者最多的群体,恰恰是军伍。也许这里所说的“武”,定义概念有所不同,可谁规定武功一定是飞檐走壁?一定要招式繁杂?军伍的“武”,直来直往,大开大合,风格简单狠辣。更加实用。

  所以不管朝代更迭,不管道释哪家兴。哪家衰,掌握大批精锐兵将的朝廷,都是这片大地的执掌者。

  这一点,哪怕号称“万妖之祖”的龙君。wx.l[]都不能否认。

  平衡都是微妙的,故而才会有青城、龙虎山这些门庭纷纷测算天机,派遣得力弟子下山寻找潜龙、进行扶龙庭的行为。

  所作所为,就是要立下功劳,从而得到新朝廷的封荫。

  修道难,修武亦然。不同的是,武功入门相对容易许多,且不说什么后天先天高手,但只需力大。会拳脚,往往便能一个打几个,显露头角。

  眼下的陈三郎。一把斩邪剑快速轻灵,剑锋敏锐,便大有风范。反正在粗鄙的山贼当中,是那么的锐不可当。

  仗剑术!

  解封《浩然帛书》后的最大收获,书页新篇上记载的剑术。其中又吸收了许念娘的刀意,彼此融合在一起。便成了现在的套路招法。

  一言以蔽之,简洁。

  如果有军伍大家在此看到。便会觉得陈三郎的这剑法,竟与军伍杀伐的路数有七八分相似。只不过军伍当中为求杀伤威力,兵器多用更加重的刀,和更加长的枪,少用剑。

  将军佩剑,更多的是一种装饰,为了表示身份地位上的威严和气度。

  君子佩剑,发展至今,更加不堪,那等作用简直和佩戴个玉佩差不多,哪里还有最初时候的锐气?

  夏禹王朝笔墨鼎盛,文风靡靡,多生产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在统治稳固的时代,书生一支笔,能抵无数刀枪;可到了乱世,这书生就是面人儿,百无一用。

  这等观念,似已根深蒂固。

  因此铁冠道人要插手此间事,一众手下首先便把目标定在陈三郎身上。先前他们固然看着陈三郎手操板凳痛打青城道士。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那道士仿佛被禁锢住,动弹不得。

  陈三郎痛殴对手的含金量自然而然便忽略不计了。

  至于逍遥富道,乃是崂山道士,精通伍杀伐的路数有七八分相似。只不过军伍当中为求杀伤威力,兵器多用更加重的刀,和更加长的枪,少用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