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君子屡盟,乱是用长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鲁桓公于是向两国发出邀请,请两位君主心平气和坐下来,以解决这个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第一次会面宋庄公表现得还算配合,宋、郑两国达成了一个约定,宋人承诺减少索取财物的数量和频率。但是宋庄公回国后仍旧我行我素,对郑国的逼迫依然如故。这样就有了第二次会面。宋庄公刚刚到达会面地点、就借口国内发生紧急事件提前退席了;其他出席者者只能无功而返。

  鲁桓公决定尝试最后一次,但是宋庄公竟然都不屑参加会谈了!他只是派了一个低级使者来说,他和郑人达成的初始协议一个字都不能改,希望对方认清形势,不要再做出背信弃义的行为了。

  鲁桓公大怒,他觉得自己彻头彻尾地被宋国人当猴耍了。因此这年冬天便爆发了鲁、郑联合伐宋的战事。郑、宋决裂导致中原局势再次陷入动荡。

  后人说:“如果没有信义,签订盟约也是没有意义的。‘君子屡盟,乱是用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鲁桓公十三年(BC699),郑、鲁两国与宋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中原即将再次爆发全面战争。

  齐僖公一直非常器重郑昭公,所以他十分痛恨郑厉公。在卫国,卫宣公于去年冬天去世,新君卫惠公是齐僖公的外孙,他执行的是一边倒的亲齐政策。基于上述原因,齐、卫两国便站到了宋国一边;纪国则加入了郑、鲁联盟。

  冬,鲁、郑、纪与宋、齐、卫、燕各军气势汹汹地摆开阵势,准备展开一场大战。但是这次春秋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事却以虚张声势开始、以敷衍了事告终。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大概是哪国既不想为别国的利益付出代价,也不想树敌太多。各方深深知道,这场大战一旦打起来便会失去控制,所以比划比划就得了。结果交战方只是做了一次小小的接触就各自撤军了。

  鲁桓公十四年(BC698),宋国联合齐、卫、陈、蔡四国伐郑。鲁、纪两国君主自知势单力孤,于是躲起来装作看不见外面的样子。联军一路高歌猛进,不多日便攻占了新郑郊外的要塞牛首城,继而焚毁了新郑的渠门并攻入内城,这是郑国都城历史上第一次被敌人攻陷。

  就在郑国局势岌岌可危之际,齐军突然收到了齐僖公去世的噩耗,军队立即调头回国。如此一来,郑国才没有遭到更大的损害。宋国人把郑国太庙的椽子拆下来运回商丘,做了卢门的椽子。这个侮辱对郑国人来说真是恰到好处。

  鲁桓公十五年(BC697)春,周桓王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他听说鲁国人的造车技术非常高超,“但是小气的鲁国人却从不向王室进贡车辆。”他这样想着,于是派大夫家父到鲁国去要几辆车来给自己做陪葬。

  三月十一日,周桓王驾崩。周桓王在位二十三年,此时正是礼乐征伐从天子出将至诸侯出的关键时期。在周桓王之前,从没有一个周王像他那样遭遇过如此多姿多彩的灾难和失败;但是对于他以后的周王来说,那些遭遇又都算不了什么了。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