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整军备战(一)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县衙外,各信使打马出营,飞散四方。而县衙内,许康则与程远志继续商讨一些关于改革的具体的步骤。

  下午申时,各处管事将领被招入县衙。如今由于太平道众扩张迅速,各处管事的人数也整长了1倍有余。

  待个人坐定,程远志首先勉励了诸位几句,然后才将自己打算改革的事说出。这里,他并没有提出许康,主要是他年纪尚幼,若是众人知道这些主意是他出的,难免惹众人疑虑,说不定,会生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于是便由程远志把改革的具体内容说出,然后由许康在旁帮腔作势。

  第一是正名位,为各军各职设定名位。这一点在称呼上也多沿用官制,只有几个莽汉道:咱们是反汉的,岂能再用汉制,许康则用汉灭秦,却沿用秦朝官职名称反驳。其他人造反虽然大多是迫于生计,只是如今生计既已无忧,不免便想谋个一官半职,如今宿愿得偿,岂有异议,所以这第一条通过的还算顺利。

  二是扩军兵,但是对各军各兵种的扩军人数都做了限制,并且以后将以此限制提供粮草辎重。关于这一点,很快在座分成两派:一派是将领,他们坚决抵制,并不是他们不想扩军,而是根据新的规定,这次扩军虽然由5000人提高到了10000人,但目前军队的总人数已经达到了2万余人,若按规定,那他们手下的士兵将不得不裁撤一半。另一派是以程老为代表的“文官”,他们却是坚决支持的,因为对他们来说兵多则民少,兵少则民多,他们自然希望自己管辖下的民众能多一些。双方为此争吵不休,于是许康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便是建辅兵,将裁撤下来的军队编入辅兵行列。辅兵做为辅助兵种,待遇只有正规士卒的一半,这样便很好的堵住了将领们兵力不足的借口,虽然还有几个不识趣的坚持,但有程远志的拍板,以及邓茂的支持,这一项也算是通过了。

  三是行屯田,屯田分军屯和民屯。军屯是将辅兵分散,实行屯田,得到的粮食正好可以供应军队,民屯是招募流民,开垦荒田。不过由于如今太平众只得到一城之地,而且此时又是冬季封冻之时,民屯现在只是提议而已。众人主要讨论的是军屯。这一点上,无论文官武将皆提出异议,觉得若是搞屯田之策,则兵被其所困,若官军来剿,则退兵粮无所得,不退则难挡官兵。

  在这一点,许康却是极其坚持,因为他知道三国中实行屯田最早最成功的便是曹操。翻看中国历史,历代帝王得成大业,大多施行的是抢边角,然后定中原,图天下。中原四战之地,乃是英雄用兵之所,每次改朝换代,一直都是中原百姓经历的战争最多,很难形成巩固的后方,因此逃亡也就最多。但只有曹操,虽然他也常年征战,但并没有将民心拖垮,拖乱,靠的除了迎立天子以正名分外,还有就是实行屯田,稳定民心。所以许康觉得即使屯田困难巨大,但仅凭其练军士,稳民心这一点,就值得自己尽全力去尝试。

  这一点上,程远志无疑是支持许康的,因此大力赞成,并且凭借他目前在军中的威望,不理众人的反对,强行推行。并将此事教给程老,让他拿出一个实行的办法来。

  最后,定军规,设立军正一职。许康觉得官军一向被认为军力高于农民军,有一个原因便是,官军的军规森严,有十七条禁律五十四斩之说。所以官军遇战不敢退,只能以死相拼。而农民军则组织散乱,打顺风仗时英勇无比,一旦遇挫,立刻做鸟兽散,难成气候。所以他才会要求严格执行军规,想要把这只军队打造成一支敢打硬仗的军队。在这一点上,除了军中一些将领有些牢骚,觉得这样以后恐怕招不到兵,其他人都是坚决支持。尤其是对程老为主的“民官”来说,军中的纪律才是另他们最头疼的。

  不过许康觉得让一帮散漫的农民马上变成一帮纪律严明的军队也有些不现实,便将官军中的那些条列进行缩减,只保留了其中的8条。

  分别是:一: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旗举不起,旗按不伏的悖军罪,犯者斩之。

  二:呼名不应,点时不到,违期不至,动改师律的慢军罪,犯者斩之。

  三:夜传刁斗,怠而不报,更筹违慢,声号不明的懈军罪,犯者斩之。

  四:所用兵器,弓弩绝弦,箭无羽镞,剑戟不利,旗帜凋弊的欺军罪,犯者斩之。

  五:好舌利齿,妄为是非,调拨军士,令其不和的谤军罪,犯者斩之。

  六:所到之地,凌虐其民,如有逼淫妇女的奸军嘴,犯者斩之。

  七:窃人财物,以为己利,夺人首级,以为己功的盗军罪,犯者斩之。

  八:观寇不审,探贼不详,到不言到,多则言少,少则言多的误军罪,犯者斩之。

  许康仔细研究了这八条,觉得暂时应该够用了。

  |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