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试枪(下)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好,好,托圣上的洪福,一切都好。”刘四见李贞与先前拿下王实之际的表情判若两人,似乎真要跟自己拉家常的样子,心中稍定,忙不迭地便称赞起圣恩来了。

  李贞笑着点了点头道:“刘老丈说得好啊,若非圣上之英明,又岂有百姓之安居乐业,更遑论我朝之强盛矣,诸位老丈以为如何?”

  “是啊,斯言大善矣!”

  “就是,就是,太子殿下说得对。”

  “没错……”

  ……

  一众老者此时都回过了神来,见李贞如此说法,自是纷纷出言附和一番,大帐内的气氛登时便就此和缓了下来,李贞也没去制止诸老者的哄闹,而是嘴角含笑地端坐着,待得众老者声音渐低之际,这才压了下手道:“诸位老丈皆德高望重之辈,该是经历过前隋之乱罢,须知而今我朝昌盛,乃一‘稳’字耳,若不然,一有动荡,苦的便是这满天下的百姓啊,尔等此来请愿,虽受小人蛊惑,可若是因此而招致大乱,陷百姓于水火间,忍乎?”

  一听李贞话语一转,再次露出了对众人的责怪之意,一众老者全都坐不住了,纷纷跪倒在地,口口声声地道着不敢,更有胆怯之辈着急着洗刷自身的罪名,忙不迭地便将罪过全都往被拿下了的王实头上推去,大帐里请罪之声响成了一片。

  对付请愿之类的风波,最佳的策略便是激起请愿一方心里头的负疚感,而后因势利导,最终化不利为有利,这一条乃是李贞从前世所见所闻中学得的真理,此时见诸老者已上了钩,李贞心中已是大定,笑呵呵地虚抬了下手道:“诸老丈都请起来罢,孤这便就《移民疏》一事跟诸老丈好生叙叙,来,都坐下罢,唔,刘老丈,尔所言尔之次子在城中开了间小铺子,却不知开的是甚行当?”

  “回太子殿下的话,犬子开了个小杂货铺,勉强维持生计耳,让太子殿下见笑了。”刘四不清楚李贞为何好端端地问起此事,愣了一下,这才紧赶着回答道。

  “嗯。”李贞笑了笑,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接着环视了一下帐内诸人,这才不紧不慢地开口道:“诸公家中可尚有经商者乎?”

  “回殿下的话,小老儿三子开了间丝绸店。”

  “犬子开着间饭庄。”

  “老朽名下也有间客栈。”

  ……

  一众老者都是四乡八野有些名望之辈,虽都算不上什么世家之后,可身家多少还是有些的,李贞这么一问,诸老者自是乱哄哄地应答了起来。

  “好,很好么,诸老丈家中之行当经营盈利如何?”李贞等众人都说完了之后,这才笑呵呵地追问了一句。

  一众老者听到这么个问题,愣是搞不懂李贞的意思何在,全都面面相觑地静了下来,谁都不敢先行开口,到了末了,还是刘四率先回答道:“回太子殿下的话,犬子之杂货铺仅能维生耳,并无太多的盈利。”

  李贞笑了笑道:“嗯,孤知道,诸公之产业想来也大多如此罢,当然了,比起土里刨食该是好上一些的,孤所言无虚罢?”“

  “太子殿下圣明,小老儿叹服。”刘四虽不明白李贞问起此事的目的何在,可还是老老实实地答道:“小老儿一家十五口,按律制,共得田四百七十亩,桑田两百亩,余下为轮耕之地,一年到头,可得谷六百担,丝十担,纳捐税之后,尚能存些余粮,只是不多罢,小老儿之次子开间杂货铺,一年忙到头,所得之余钱虽也不多,可竟与老朽全家所入相差无几。”

  “这就对了,诸公可知洛阳之百业为何皆不兴盛么?概因人气不足也,堂堂东都,竟仅有十余万众,人不足,则业不兴,业不兴则乏流通,自古以来无农不稳,无商不富,若无足够之人气,洛阳虽号东都,不过一小城耳,就依刘老丈次子之杂货铺为论罢,若是此杂货铺位于长安,只消经营得当,一年之所得,何止百贯哉,今若移民以实洛阳,洛阳原有之民众,自可得地利为先,抢占先机,何愁不富哉?诸公以为可对?”李贞笑呵呵地顺着刘四的话便扯了开去。

  “是啊,有道理。”

  “没错,是这个理儿。”

  “说得太对了。”

  ……

  一众老者虽都算不上甚眼界开阔之辈,可活了七老八十了,经历自是不少,一听李贞这话说得有理,这便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人人眼冒金光,宛若已瞧见大把大把的金钱从天而降一般。

  待得诸老者议论稍平,李贞这才长身而起,面色肃然地道:“诸公,孤说过移民之举利于洛阳之民,然,此举也同样利于移来之众,无它,概因关中、巴蜀如今授田已不敷用,若能移来关东,则可保其授田之数无虞,不但如此,朝廷也可免纷扰之乱,此一举三得之好事,缘何不当殿下的话,小老儿三子开了间丝绸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