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二)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嗯?怎么都在?李贞到了皇宫门口,递了牌子请见,没多会儿就得到了许可的旨意,匆忙赶到了懿德殿的书房,方才进门,入眼便见老爷子正精神抖擞地高坐上,而四大宰相连同江夏王李道宗全都在场,登时便是一愣,也顾不得多想,忙抢上前去,恭敬地行礼道:&1dqo;儿臣叩见父皇。”

  &1dqo;免了,贞儿来得正好,正议着尔之事呢,尔便到了。”李世民似乎心情很好,一见到李贞进来,笑呵呵地便挥着手说了一句。

  说咱啥事来着?李贞满头的雾水,却又不好直接询问,谢了恩,便即起了身,上前一小步,躬着身,将大袖子中的两份折子取了出来,恭敬地举过了头顶,口中道:&1dqo;父皇,儿臣有两份奏折在此,请父皇御览。”

  &1dqo;嗯。”李世民自然清楚这两份折子里所言的是何物,也没多说些什么,点了下头,漫应了一声,自有一旁侍候着的小宦官上前去,接过李贞手中的折子,转呈了上去,然则李世民并没有急着看折子,只是将那两本折子随意地搁置在书桌上,满面笑容地看着李贞道:&1dqo;再过几日,尔就该满二十了罢?”

  &1dqo;回父皇的话,还有大半月。(www.wx.l)”李贞不明白老爷子好端端地出言询问自己的岁数是何用意,可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了一句。

  &1dqo;年轻好啊,朕在尔这个岁数,可是风流不羁得很,尔却仅有四位嫔妃,这可不合朝廷体制,礼部有本上奏,言及太子嫔妃过少,不利开枝散叶,朕为社稷传承故,不得不理,尔可有何说的?”李世民戏谑地看着李贞,笑呵呵地说道。

  &1dqo;&e11p;&e11p;”李贞好一阵子无语,心中暗道:担心什么,还真就来什么,看样子老爷子这是要拉郎配了的,麻烦的是老爷子金口已开,不答还真不行,无奈之下,李贞也只好恭敬地回道:&1dqo;父皇教训得是,儿臣疏忽了,是儿臣的不是,儿臣这几日也正在虑及此事。”

  李世民见李贞狼狈之状煞是搞笑,忍不住放声大笑了起来道:&1dqo;哈哈哈&e11p;&e11p;,那就好,道宗那儿已备好了候选之名册,尔回头去抓紧选上一选罢。”

  &1dqo;是,儿臣遵旨。”李贞心中虽不愿胡乱纳妾,可老爷子既然已放了话,不应承自是不行的。没奈何,也只好先硬着头皮应承了下来,心里头却盘算着到时候如何糊弄一把,应付上一番。

  见李贞答应了下来,李世民也就没再多说些什么,笑着点了点头,低头将那两份折子摊了开来,飞快地过了一番,而后一招手,将一名身后侍候着的小宦官召到了身边,吩咐了一句:&1dqo;宣。”

  那名小宦官自是不敢怠慢,忙不迭地捧起了折子,高声便宣读了起来,头一份乃是关于出兵大草原,平定薛延陀乱局的折子,诸重臣早就知晓对薛延陀一战势不可免,却也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可第二份移民之折一出,诸重臣的脸色立马就凝重了起来,虽都静静地听着小宦官宣读折子,可众人的目光全都闪烁不定了起来。

  &1dqo;诸爱卿对此二折可有甚看法,都说说罢。”待得小宦官将折子宣完,满殿一片寂静,诸大臣皆默默不语,李世民见状,不得不出言说了一句。

  老爷子此言一出,诸大臣自是不能再保持沉默,诸遂良与长孙无忌飞快地交换了一个眼神之后,率先站了出来道:&1dqo;陛下,薛延陀乃我大唐属国,其国有乱,我朝出兵平乱自是应当之事,老臣并无不同看法,只是对于移民实关东之事,老臣却有些浅见,依老臣看来,太子殿下此折本意是好的,乃是忧心关东之荒芜,只是老臣以为关中方是我朝之根基所在,而巴蜀又是我朝之粮仓,轻易动之,恐伤国本,还望陛下明鉴。”

  &1dqo;陛下,老臣以为太子殿下之移民策可行,不但可行,而且应急行之,理由有三,其一,正因关中乃是我朝根本,更是乱不得,而今关中、巴蜀人口渐增,授田不敷使用,若不设法解决,必有大乱;其二,豪门世家胡乱囤地,鱼肉乡里,此风已渐起,若不设法压制,世风日下矣;其三,关东乃我朝东都之所在,岂可任由荒芜,似诸侍中那等胡言,不过是为门阀世家张目,心中殊无朝廷社稷,罪无可恕!”诸遂良话音刚落,中书令萧瑀便迫不及待地站了出来,大声地反驳了一番,顺带给诸遂良扣上了顶为世家门阀张目的大罪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