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京师之魏王党的反击(四)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一见到裴鸿绪站了出来,李治便有如打了鸡血般来了精神,挺直了腰板,一挥手道:“裴爱卿有何见解但说无妨,本宫自有定夺。”

  “殿下,依我朝体制,大理寺掌折狱详刑之事,除巨案、要案可由圣天子裁定三司会审之外,余者皆可由我大理寺主审量刑,刑部虽有复核之权限,但并无参与刑审之职能,今刘铖一案虽牵扯过巨,然事实俱在,证据已全,并无须刑部收集相关证据之必要,是故,微臣以为此案由我大理寺独审即可。”裴鸿绪好歹也在大理寺任职了三年,对于朝廷的审讯机制亦是熟得很,此时见势不妙,一站出来,立马就给此事下了个定论,其言辞灼灼而有据,旁人很难从其话语中挑出毛病来。

  “殿下,臣等以为裴少卿所言有理,乃老成谋国之道。”

  “殿下,臣以为此案易查易断,正该由大理寺独审为荷!”

  ……

  裴鸿绪既然出了头,一起子东宫一系的官员自是不甘落后,全都站了出来,七嘴八舌地大表起忠心来,一时间东宫一系受攻击、压制的状态陡然间大为改观。(www.wx.l

  “不错,裴爱卿所言甚是,本宫深以为然!”李治一见能从被攻击状态里脱出身来,自是大喜过望,兴奋地一拍文案,高声大赞了起来。

  魏王一系官员既然敢挑起事端,又岂会不清楚其中的奥妙,李治这才刚兴奋地嚷了一声,王正凛便不紧不慢地开口道:“殿下明鉴,裴少卿所言看似有理,其实不然,据臣所知,大理寺正卿孙伏伽曾在昨日于涉案人刘铖之父发生激烈争执,彼此间意气用事之下,有损朝廷体面,若由大理寺主审,断难服众,此不可不慎也,须知公义自在民心,若是民心有失,朝廷何以独存?”

  “不错,我朝非前隋之昏暗,当以公义为重,不可因小失大,此事当得慎重才是,且事关军机,非大理寺一家所能独断,臣提议,由萧中书牵头,三司会审以明辨是非!”王正凛话音刚落,芩文本便站了出来,高声附和之余,将老萧同志搬了出来。

  “芩尚书所言大善,萧中书德高望重,为人则刚直不阿,乃我朝之中流砥柱,由萧中书领衔主审,天下莫有不服者,望殿下明断!”芩文本话音刚落,苏勖立马站了出来,连吹带捧地将老萧同志立成了朝中独一无二的标靶式人物,如此一来,可就热闹了,一起子魏王一系的官员们全都轰然而起,口口声声地大唱老萧同志之赞歌,啥肉麻话都紧赶着往外冒,听得李治险险些就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可又没敢出言说不妥,那等憋气之难受又怎个郁闷了得。

  “萧中书,您老的意思如何?”萧瑀乃是太子太保,本身就是李治的师傅辈,此时见群臣们将其抬了出来,李治就算满心不想应承,也只得硬着头皮问了一声。

  萧瑀个性是耿直,但却不傻,到了此时又岂会不知东宫一系与魏王一系之间所争的是何事,先前之所以始终保持沉默,就是不想参与到这等污七八糟的漩涡中去,可后头被魏王一边的大臣们如此如彼地吹捧了一番之后,脸上的黑色褪了下去不说,心里头也真有些子兴奋起来——老萧同志是位高,却权不重,一向自命清高,看谁都不顺眼,其结果就是满朝文武都不怎么买他的帐,谁都不跟他套近乎,就更别说当面吹捧了,闹得老萧同志在朝中几乎就是孤家寡人一个,平日里也没什么大事可管,尽整些帮李世民草诏的活计,这个宰相当得着实有够憋屈的,好不容易混上了个辅政大臣的名头了,偏生下头的官员们就是不找他处理公务,宁可等到刘、诸两位轮值时再办理,可以说老萧同志这个辅政大臣基本上就是个摆设罢了,啥正经作用都没有,这令一向自负才高八斗的萧瑀心里头着实不痛快得很,眼下这个相州军粮案背景虽复杂,然则案情却是简单明了,审起来不难,既然两方面的人马都如此重视此案,老萧同志的心立马就活络开来,很有点跃跃欲试的冲动,待得李治开口发问,萧瑀大刺刺地往殿中一站,一副当仁不让的口气开口道:“既如此,老臣就接手此案好了,唔,孙正卿既然与刘侍中有旧隙,自是该回避一下,裴少卿,王御史,啊,还有刑部侍郎廖承业三位大臣共同审理此案即可。”

  萧瑀此言一出,满大殿的大臣们立时就有些子傻眼了,一者是被老萧同志如此自以为是地就这么做了主张给搞懵了,二者也是对那三个审官的身份感到疑惑——裴鸿绪是东宫的人,王正凛是魏王一系的人物,至于那个廖承业么,说起来是老萧同志的侄女婿,可跟老萧同志的关系却一般得很,原先本是魏王一边的人物,可自打当初诸皇子被李世民赶出了京师之后,便已跟魏王撇清了关系,倒是跟越王李贞搭上了线,每有朝议,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