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天府之战(三)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最新网址:www.wx.l</p>在分处中国四角的几个区域中,四川的地形最封闭,这使得四川比其它地域具有更大的独立性。

  .治乱交替之际,四川总会产生割据政权。

  两汉之际,四川为公孙述建立的成家政权所割据;东汉末年,四川先是为刘焉、刘璋父子所割据,后又为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所割据;西晋末,四川又为李雄建立的成汉政权所割据;东晋末年,四川又为焦纵所割据;五代时,四川先是为王建建立的前蜀政权所割据,后又为孟知祥建立的后蜀政权所割据。

  即便今时今日,它也为冷家所占据。

  没有一个分裂动荡的历史时期四川地区不产生独立的割据政权。

  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在那么多建立于四川的政权中,没有一个政权完成过统一天下的大业。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当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当与一种跟险峻的四川盆地很难说没有关系的政治的“盆地心态”

  有关。

  历代据蜀者大多在政治安于偏安割据,不思进取。

  在政治与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在德不在险”

  。

  广义地讲,德可代表一种政治的积极进取,险可代表其可以凭恃的地理条件,“在德不在险”

  意味着:惟有政治的积极进取可以保障其政治的兴盛强大。

  四川天府之国,山川险固,物产丰富,“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材竹斡,器械之饶,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铁之利,浮水转漕之便”

  这本是据蜀者可以凭恃的有利条件,但历代据蜀者几乎一无例外地未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安于偏霸,安于割据,不思进取。

  公孙述据蜀,惑于图谶,帝制自为,却“不能因隙立功,以会时变,方乃坐饰边幅,以高深自安。”

  天下未定,就大摆皇帝派头,“出入法驾,銮旗旄骑,陈置陛戟,然后辇出房闼。”

  他的同乡马援奉陇西魄嚣之命出使益州,探查情况,以决定归汉还是归蜀,公孙述也是大摆礼仪。

  马援当时即对其随行者说:“天下雌雄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于是归报魄嚣说:“子阳公孙述字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

  建议魄嚣归附刘秀。

  史载公孙述“又立其两子为王。群臣多谏,以为成败未可知,戎士暴露,而遽王皇子,示无大志,伤战士心。述不听。惟公孙氏得任事,由此大臣皆怨。”

  本来公孙述初起事时,“远方士庶归之者甚众”

  川外那些失败的豪杰也纷纷投奔公孙述,但公孙述的这种作派搞得他外则被群雄所孤立,内则为士庶所离心,所以刘秀在削平东方群雄之后,举兵临蜀,蜀便不能幸免于灭亡的命运。

  在东汉末年的群雄中,刘备本以匡扶汉室为号召,与汉室的关系是他的政治资本。

  但他初定益、梁二州,便谋称汉中王,臣下相谏,不惜寻隙杀之,割据之心,隐然可见。

  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仍以北伐中原、兴复汉室为号召,力图摆脱偏霸局面;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北伐中原,但以刘禅之昏庸,姜维最后也只得屯田沓中以避祸。

  公孙述和刘备在历代据蜀者中还算是较有作为的,志望尚且如此,更不必说其他人了。

  据蜀者若安于割据,不思进取,则瞿塘虽险,毕竟岑彭、刘光义、汤和曾入其门户,剑阁虽险,毕竟钟会、邓艾、邢峦、尉迟迥、郭崇韬、石敬塘、王全斌、傅德曾突破其险要,至于李势、焦纵据蜀,东不过垫江,故桓温、刘敬宣、朱龄石攻蜀时,入川之路畅行无阻。

  顾祖禹对此总结道:“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

  其次,在四川的历史,一直存在着本土势力与外来势力之间的矛盾。

  四川的割据政权大多为客籍集团所建。

  客籍集团作为一种外来势力,与四川本土势力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

  这种矛盾在很大程度消耗了四川内部的力量。

  历史,四川本土未能成长起强大的政治力量。

  [小__燕__文__免费_提供更新___p://w_w_w.x_oy_we_>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