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福船(上)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最新网址:www.wx.l</p>给几十万石粮食和几万贯没用的纸钞,就像把北平军当刀子使,朝廷这个如意算盘打得山响,不过万磊可不是傻子,他不会因为这点小财就自走绝路。wx.l[]至于北平城缺粮缺钱的问题,他也已经积极地想办法解决了。

  紧急的党会上,众党魁在几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一是私铸铜钱,二是改铸银元,三是改行太平钱,四是设立精忠卫。铁铉等一干行政官员本来对精忠卫心存芥蒂,不过万磊承诺把发行收竞银钱的权力就给府衙,他们拿人手软,最终也默许了精忠卫的存在。

  党会之后,万磊就开始着手铜矿山开采与铜钱的工作,铜矿开采比铁矿难得多。经过测定,乌头山铜矿山中铜的含量约为3%,有开采价值,不过要采用浮选法把矿石中一部分脉石等杂质除去,而得到含铜量较高的精矿砂,精矿砂才能用来炼铜。

  而乌头山铜矿山是共生矿,表层大部分是孔雀石,底层是黄铜矿和辉铜矿和赤铜矿伴生。其中最好开采利用的是孔雀石和赤铜矿,因为它们是氧化矿,特别是赤铜矿,精选出来就可能放到硫酸中湿法炼出铜来。

  而且乌头山的铜矿藏量比万磊估计的要高上十几倍,约有九千吨铜,除去那些开采困难且难以冶炼的硫化矿,容易开采的最少也有四千吨。这四千吨铜采出来做成铜钱,约值十二亿文,按一千文值一银元计,那就是一百二十万银元,这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哪怕是用一半做成洪武通宝,也有六亿文,这六亿文的价值几何很难说,不过明朝约有七千万人口,六亿文平摊出去,每人近九文。当然,要想让私铸的铜钱进入流通领域,就要做到以假乱真才行,所以必须先弄出一套铜模来。(www.wx.l)

  早在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命京城工部宝源局及各省宝泉局铸行“洪武通宝”,由工部主管铸钱,下设宝源局。朱元璋为避讳元朝的元字,把所铸之钱钱文一律叫通宝而不叫元宝。

  洪武通宝钱制沿续朱元璋自任吴王时期所铸“大中通宝”的形制,分为五等,规定小平钱,每文重一钱,折二钱重二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五钱重五钱,当十钱重一两,同时还继铸大中通宝钱。

  洪武八年,发行“大明宝钞”纸币,规定大明宝钞每贯合铜钱一千文或值银一两,宝钞四贯合黄金一两。并且实行铜钱与宝钞并用的政策,同时禁止金银流通,只能向政府兑换。明朝为推行纸币的流通,当年就停止了中央及各地方钱局的铸钱,第二年全部停铸铜钱。

  明朝洪武十年,又恢复宝源局与各省钱局铸小钱至洪武二十年后又停铸。洪武二十六年,改变钱制,重新铸五等钱,按洪武元年铸行规定,后又改铜钱每文重一钱两分。其它四等钱,依照小平钱之重递增。

  洪武二十六年七月只准京师宝源局铸钱,其它各省再次停铸。到八月,因宝钞流通受阻,为坚决实行纸币制度再次禁止使用铜钱,一直到现在,还是停铸。

  这样铸铸停停,又改改,市面上流通的不多的铜钱中,不只是样式各异,连成色都不一。明朝洪武年间,全国各省除少数省外,都没有铸钱炉,年铸钱约十九万贯,市面上流通的并不多,也就几百万贯而已,其中洪武五年时铸钱最多。

  另外,洪武《铸钱则例》规定,铸钱应用生铜。但当时铜材稀缺,所以就普遍用废钱和旧铜铸造,因铜质复杂,纯度不一,而造成“洪武通宝”成色不一的情况,仿造起来没难度,就算有些不像,寻常百姓也是会接受的。

  此外,为了大力奉行宝钞政策,明廷对铜钱控制严格,不只是三番两次停铸,禁用,即使开禁也有限制,要不就收入内库,充作库存。所以民间私铸猖獗,可民间又因铜材缺乏,就用古钱,但古钱也有限,于是就私铸古钱,以作流通,这是因为私铸本朝钱币刑罚很重,没人敢干。

  万磊可不是一般人,别人不敢私铸洪武通宝,他可不怕,而且偏偏什么流通最广就铸什么,特别是明朝禁止流通的小平钱,更是要大量铸造,用来冲击明朝的货币市场。

  而正当万磊与几个老工匠商议刻铜模之事时,铁铉就派人来报,说刘夫人那边终于派人过来了。万磊只好放下手头上的事,去跟对方好好地讨价还价,不要到十几万石流通的不多的铜钱中,不只是样式各异,连成色都不一。明朝洪武年间,全国各省除少数省外,都没有铸钱炉,年铸钱约十九万贯,市面上流通的并不多,也就几百万贯而已,其中洪武五年时铸钱最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