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因势利导(十三)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最新网址:www.wx.l</p>在如火的夏日中,四月匆匆而过,眼看端午节就要到了,北方的天气更加炎热。由于近半个月没有下雨,草木都有些枯黄了,天空灰蒙蒙的,满目尽是灰尘,这让人不禁想起沙尘暴天气。

  天时久旱,庄稼枯萎,北平城内的居民自然是坐不住的,在民兵团的带领下,居民们组成抗旱队,四处引水灌溉。好在北平城附近有一些用于给后海子和太液池注水的小型水库,引水库水灌溉,也不算是费什么事,只是水泥磨坊的水磨机要停工了。

  顺天府这边遭了灾,北元那边也好不到哪里去,由于雨水减少,牧草不丰,逐水草而牧的蒙古牧民受灾更重,为了让牛羊吃饱,只能南迁到长城附近,甚至冒险进入明边境,边境摩擦不断。好在北元还算是守信约,只在河套大同等地闹事,没进入顺天府地界。

  不过这可苦了徐辉祖,他作为山东山西两边总制,要守的防线很长,不但东边的山海关要守,四边的大同也是他的防区之一。眼看着蒙古人来势汹汹,他自然要抽调主力去大同驻防,这样一来,就更没有余力跟北平军较劲了。

  正当徐辉祖为四面受敌的残局而头疼之际,亲兵来报,说朝廷派来传旨的行人就要到了,请他马上去接旨。所谓的行人,就是奉使官,直白的来说,就是跑腿的,不过他们跑腿的对像很特殊,是皇帝,所以也是怠慢不得的。

  其实,明初对宦官的管理非常严格,非得圣旨是不能出宫的,而四处传旨的多是行人,有数百人之多。这些人初举自孝廉,后从进士中选用。行人在京官中地位虽低,而声望甚高,升转极快,初中之进士,以任此职为荣。

  来传旨的就是一个小进士,与他一同前来的,还有一大群文官武将,浩浩荡荡的很是壮观,只是永平府城太过简陋,与这支队伍不太相称。徐辉祖早早就派人去城去恭候,又领着一干文武在城内等着听旨。

  一套繁琐的见面礼议之后,帅府内升帐,百官叩拜,之后那行人才摊开圣旨,高声读道:“圣谕,魏国公柱国太子太傅前军都督徐辉祖,制军有方,功高劳殊,特旨加恩俸一千石。今朝廷多事,急召归朝,见诏即刻南归,不得有误。北边军事,交由武定侯郭英节制,钦此。”

  徐辉祖连忙领旨谢恩,起身问道:“不知此时圣上召本公回朝,所为何事?”

  那行人道:“辈职亦不甚明了,只听说是西南有事,要徐公爷速去坐镇。”

  “西南有事?有何事?”徐辉祖皱眉道。

  “卑职不甚清楚,只知是云南镇守派人入朝,说是安南国发生了叛乱,叛军与广西云南两地的土司相勾结,企图为乱。”

  “居然发生了这等大事。”徐辉祖顿时急了,安南国位于西南边陲,是明朝的属国,现在居然公然勾结边疆的土司势力准备造反,这真是流年不利,一方有事,八方闹鬼,北边的燕叛军还没有平定,南边又有人跳出来生事了。

  “徐公爷,兵急如火,您还是尽快与郭侯爷交接完军政之事,速速南归吧。”那行人又道。

  “好,请各位入大堂就座,本公已着人清点好民籍兵册,各位细点就是。”徐辉祖一挥手,让来人进入大堂,待众人都分宾主坐好了,他才一拱手,冲一位五六十岁的老将道:“郭候爷,能否借一步到内堂说话。”

  “贤侄有什么话就请直言,这里又没有外人。”郭英正色道,按爵位他比不上徐辉祖,不过按辈分,他可是徐辉祖的长辈。

  要知道,洪武帝曾屡兴大狱,屠戮功臣,开国功臣死的死,杀的杀,只有两位侯爵硕果仅存,一个当今皇上的亲家――长兴侯耿炳文,一个就是他武定侯郭英。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