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小将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李定国摇头道:“我也不知道。”

  “那就是白白损失火铳,不过若孙兄手下有个十几、二十个会用火铳的人,那我是不会奇怪的。”许平装没看到孙可望脸色越来越阴沉,故做大方地说道:“我留二十支火铳给孙兄吧。”

  孙可望叫道:“二十支够干什么用,弓箭对新军一点儿用都没有!”

  “还有我的大营,也是孙兄的了,我和李兄这些日子挖了上百道壕沟、修筑了大批的堡垒,孙兄……”

  “我又没有火铳,这一地的破沟对我又有什么用?”

  “山岚营完好无损,全营拥有十二门炮,两千四百甲士,是河南新军中最强大、最有战斗力的营,他们没有参加过兰阳之战,建制没有被打乱过,士气也十分旺盛。”许平收起脸上的笑容,严肃地对孙可望说道:“如果我投入一个翼,那只有防御祀县的能力,如果我投入近卫全营,那山岚营仍然可能在归德府官兵的策应下全身而退,并且会严重地杀伤我们的士兵。对付这样强大的敌兵,每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每一杆火铳都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我们能不能取得胜利,决定着我们要付出的代价的大小。孙兄,我们不是新军,我们的背后没有朝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我们不能接受较小的胜利,而必须竭尽全力去争取最大的战果。”

  ……

  孙可望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许平和李定国推卸给他的任务后,李定国和许平又商量起出兵的时间问题。

  把参谋队的推想给李定国解释一遍后,许平道:“我想新军肯定想与归德的明军同时到达。第一,新军不能先到达,因为我随时都可能派兵增援,新军很显然想不付出大的代价就取得祀县,他们不能把时间浪费在等待归德府的官兵抵达上。”

  “很有道理。”

  “第二,归德府的官兵不能先到达,若新军不在,李兄弟就有可能出城逆袭,万一他们被打垮了,那谁去攻城呢?”

  “不错,所以我们只要严密监视归德府部队的动向就可以了?”

  “是的,新军的行动速度快,归德府的官兵速度慢,因此肯定是新军照顾他们,而不是他们照顾新军。这样我们就不需要费尽心思去侦查新军以免暴露,我们只要让李兄弟盯紧郁董和黄守缺,看他们大概什么时候到达,我们就能知道新军的抵达时间了。”

  ……

  九月九日下午,黄守缺和郁董的联军出现在祀县城外五里处,并迅速开始修筑营寨。李过见状,立刻命令士兵准备明日迎战,同时派人飞马通知许平。入夜后,城南出现烽火,显然又有一队明军抵达,李过心里有数,也不着急。

  第二天天色微明,李过的卫兵就带进来一个年轻的使者,来人向李过报告说,许平和李定国的援军在一个时辰后便会赶到。城外汴军、楚军约一万人,李过认为他们不值一提。此时城中有八千多闯军,李过认为足以守住城池。

  岗哨报告官兵开始部署火炮,准备开始攻城,李过就去城楼查看敌情。站在李过身后的是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名叫李来亨,今年二十岁。李来亨是李自成救活的孤儿之一,遇到闯王时他还是一个三岁的幼儿,正趴在逃荒死去的的父母尸体上大哭,李自成就把他和其他捡到的孤儿一起收留在闯军童子营。因为无法知道父母出身,李自成就让李过认这个孩子为义子,也跟着他姓李。虽说是义子,但由于自小抚养长大的,所以李过和李来亨就如同亲生父子一般。

  (笔者按:李自成和他两个叔叔死后,李过是就带领闯营继续抵抗异族入侵的第二代领袖,李来亨则是第三代,并因为抵抗满清入侵而与儿子一起牺牲在战场上。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致力于抵抗外敌入侵并付出生命,那他是我们的民族英雄,那么――如果一个家族连续五代献身于这个事业,读者认为笔者该如何评价这个家族呢?)

  走上城楼之后,果然看到远处新军正在东门外挖掘炮垒,在炮垒后方有一排大炮等着就位。李来亨仰头看看太阳,愕然道:“怎么是东门?”

  “不对么?”李过奇怪地问道:“官兵从东面来啊。”

  “可是新军是从北面来的啊。”李来亨本来以为新军会进攻北门,不想他们居然还不嫌麻烦专门绕到东门去。再看看对面的旗号,李来亨又是一惊:“怎么是选锋营来了?”

  许平认为山岚营是贾明河手里组织性比较强的部队,所以这种长途奔袭的事也会由山岚营去负责。没有想到贾明河更重视近卫营,所以把这个营扣在手里。在贾明河的计划里,他是用三千兵力和朱元宏的五千人去佯攻近卫营和西营的一万多人,兵力如此悬殊,贾明河的计划就是在己方堡垒附近稳固推进,就算被大批闯军伏击,也可以立刻退回工事固守,而没有几门大炮的许平按说也无法对他发起有力的逆袭。

  不过有过上次的教训后,贾明河担心许平还有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