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贾诩要马来了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从隶属关系来看,朝廷现在正规军由三部分组成,曹操的羽林骑和皇甫嵩的北军五校属于中央军,董卓的西凉军和丁原的并州军属于镇边的地方军,三大主力罕见地齐聚长安,互相看不顺眼的各方摩擦不断。

  由于西凉军和并州军所处的地区从来没有真正安定过,连年不断的战争将凉并军团锤炼成了大汉帝国最为精锐的部队。

  东汉时代的军制已改为募兵制,这些士卒以从军为职业,作战目的是为了军功和财富,所以这些士卒不是怀有保家卫国心理的征募而来的士兵,唯利是视是他们的共同潜在意识,而寡于学术的特点又让他们缺乏家国情怀和道德约束,一旦遇到不值赏值的情况,他们就会怨恨甚至发动叛乱和兵变。

  具体到这次凉州之乱,虽然最初氐、羌等异族首先起兵造反,但是大批前去镇压的部队接连反叛,结果这些人很快取代了最初造反的异族,成为新的反叛主力。

  在这个过程,边章、王国、韩遂、马腾、阎忠、梁兴、杨秋等人先后崛起,把这个半自治地区彻底变成了一个事实上的独立地区。

  实际上,任何时候对于这个地区的控制能力,相比于其他地区都是虚弱的。

  由于凉并两州人烟稀少,凉州军和并州军的规模都不大,董卓手下约有五千人马,丁原帐下约有三千骑兵,双方都自视甚高,根本看不起对方那帮人。

  丁原被任命为并州刺史之后,他并不急于率军返回并州,这让潘凤有更多的时间观察这支骁勇善战的军队,他发现要是一定去寻找两支部队共同点的话,唯利是图反复无常是他们的共性。

  他们可以合起伙来向皇甫嵩要好处,扭头又可以因为分赃不均大打出手,在他们直线思维的脑仁里,除了利益什么都没有,道义那东西对他们来说未免过于奢侈。

  不过潘凤有一种感觉,朝廷似乎也有意去放纵他们的这种行为,就像这次董卓抗命不理皇甫嵩,讲道理事情的严重性远非潘凤这个小司马的临阵抗命要严重的多,可是朝廷就像没有看见一样直接就翻篇了,根本不去追究董卓的责任。

  他娘的!原来是这个思路。

  看来朝廷只是需要他们作为纯粹的武夫,所要考虑的只是这帮人是否勇猛,是否善于领兵打仗等战术问题,不需要他们去考虑任何战略问题和政治问题,毕竟刀是不需要思考的。

  他们一旦学会了思考,雒阳的那帮人就睡不着觉了。

  如果是朝廷权威强大的时候,这种方式并没有任何问题,平时通过赏赐就可以保证他们的安定性,但一旦到了乱世,这帮人立刻就是祸乱之源。

  当乱世来临的时候,朝廷的威权和财富将不可避免地直线下降,随着控制力的下降和他们的欲壑难平,这帮人几乎就是不可避免地要么叛乱,要么胁迫朝廷满足自己的欲望。

  因为这些人的军事素质远高于中原地区,所以他们很容易就能在初期取得优势,但长期形成的那种有奶就是娘的直线思维又让他们根本适应不了乱世中错综复杂的环境,所以都是在开头火了一把之后很快就被淘汰。

  由于他们和中原地区士人们在道德层面有着根本性的差异,这让他们根本就不可能被士人集团所接受,而长期在西部战场形成的观念也不可能让他们学会善待百姓而取得支持,所以虽然董卓在把持朝政的初期又是封官又是开党锢,依然还是没有得到中原人士的支持,到了最后他也只能大开杀戒。

  二者的矛盾根本就是不可调和。

  怪不得吕布会被人骂成三姓家奴,而东部那些来回转变阵营的将军和谋士们鲜有人骂,也怪不得贾诩那货会想出那个彻底终结汉室的主意,

  虽然这并不是他的本意,可结果就是那么一个结果。

  潘凤和雒阳士人集团有着亲密的联系,当将他们和并凉两军暗暗对比一下之后,潘凤得出了以上的结论。

  吕布每次的变换阵营都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中间从来没有任何道义的基础,而那些谋士和将领往往是投奔自己心仪的老板,二者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在和西凉军接触的过程中,潘凤也结识了贾诩,虽然年少就已经成名,但是现在贾诩混的很不好,已经四十岁的人了,目前还只是董卓的一个帐下吏,是一个弼马温性质的马功曹。

  这个职务羽林骑中并没有,他属于董卓各人的属官。

&部战场形成的观念也不可能让他们学会善待百姓而取得支持,所以虽然董卓在把持朝政的初期又是封官又是开党锢,依然还是没有得到中原人士的支持,到了最后他也只能大开杀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