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杂阿含经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最恐怖的是他施展了擒龙功之后,水流直接回城了一条水龙,逆流而上,冲向一泻而下的天河,两者撞击之后,激起了一大片水雾,将周围十丈都给笼罩其中,如烟雾弥漫,似是到了瑶池仙境一般。

  以宇文天现在的修为,还无法撼动这条瀑布分毫,那还是天地之力,岂是他这样的人力可以比拟的。

  擒龙功是一门强大的抓法,练至小成境界,可以隔空摄物,与虚空挪移术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虚空挪移之术并非攻击的技巧,而擒龙功的攻击力却是强大非凡。

  可以远距离制敌,讲究宏大足以擒龙的气势。宇文天如果多做修炼,不久可以进阶到小成之境。

  这水里出来燃木刀法,其它的功法武技皆可修炼。尤其像达摩闭息功和敛息诀,这简直是修炼此种功法的宝地。

  宇文天可不会浪费一分一秒,时间就是生命,他要尽快将自己的实力提升上去,两年的时间稍纵即逝,道那时候,如果自己还到不了虚灵境,那么玉莲仙液就会成了别人之物,父亲的毒就无法解除了。

  越是如此想,他的心便越急,这便影响了他的修炼,渐渐地变得杂乱无章。

  直到呛了一口河水之后,宇文天才惊醒,自己的心境又乱了。看来在亲情面前,自己依然是个弱者,不管他的战力如何,亲情一直左右着他。即是他的动力,也是他的阻力。

  宇文天不可能弃亲情于不顾,这是他活着的理由之一。那么,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战胜这种阻力。

  他静下心来,回到岸上,开始运起菩提心法和杂阿含功,修炼自己的心境和真气。

  《杂阿含经》是佛宗的神奇经文,以“五蕴”、“六入处”和“十八界”为禅观,对“缘起”和“四圣谛”的阐释,了知一切法是“无常”、“苦”、“空”、“无我”,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即是觉悟,以成为佛。

  宇文天自然无法参透此等至理,首先是“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蕴。

  五蕴的真相其实是五行。因为五蕴中的每一念都在生灭变化,故它是无常的;因为它无常,每一念生起后,终归会消灭,故苦;因为在五蕴的聚合中,任何的一个东西都不是常的,不是独立的,不是单一的,非常非一,而且没有主人,没有人控制,它一直随着因缘生灭,故无我;因为五蕴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的东西没有自性,即使没有自己的性能,所谓没有自性,无自性故空。

  就这样深奥的道理,宇文天只是略懂皮毛,便获益匪浅,若是他将这些全部参透,那他就已经是金身阿罗汉,或证道成为菩萨摩诃萨了。

  至于眼、耳、鼻、舌、声、意等六入处,与自身息息相关,他即是不懂也不行,当然,他也是便面上的浅尝而已。一般到武者迈入化真境后,对于自身的体悟就明了了许多。

  而十八界是六识,六尘和六根,这是佛宗在以自我为中心,对世界上一切现象的分类和认识。要明确的参悟透十八界,那么就会有了佛陀的境界。宇文天据此还太远,淡然,学习还是他的有点,可以壮大自己的心境和眼界。

  四圣谛是修行的根本,世上所有的武者皆以参悟此为目标,来获取超脱天地的力量。

  在遥远的神话时代,荒古时代,太古时代,远古时代,乃至上古时代,强者辈出,佛陀是当时最为强悍的存在,正是因为他们参悟了四圣谛,及苦,集,灭,道。

  佛陀知道世间的苦果,知道苦的原因,知道灭苦的果,但是却没办法讲出灭苦的“道”。这个“道”是种种的修行方法的根源,他没有办法开示诠释,所以四圣谛无法言传,只有境界到了,自留于心。

  所以,对道的领悟,难之又难。

  宇文天要想成就佛陀的境界,就要参透四圣谛,参透天地间的道。对于已经,奥义,升华至法则,才可凌驾于武道之巅。

  不过,宇文天可不想按佛宗子弟的方法修行,首先在于欲和情这两方面,他就做不到。没有****,他何来的动力,没有情,他怎么存活,他不是修炼无情之道,不必如此般折磨自己。

  对于这一切,他只是借鉴,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

  他是宇文天,他有亲人,他深爱霓裳,他渴望成为强者,这一切,他放不下,也不会放下!

  宇文天在三昧之境中,身后的金莲佛影不断的变化着,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凝实一分,渐渐地,三天就这样过去了。因为此地比较偏僻,倒是没有人来打扰宇文天,他安心地修炼了一段时间。

  距离****还有两三天,宇文建会替自己弄好一切,他自是不必担心。

  他有时会想,等那些参赛的家族子弟在参赛名单上看到自己,回事什么表情,他们一定不会想到,曾经在他们口中的废物,会来参加族中****。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