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直言(粉红票1240加更)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傅庭筠却另有不解之处。



赵凌并不是优柔寡断的人,可对唐小姐,却有种超乎寻常的忍耐。



她突然想到他们初次见面,赵凌提到傅家贞节牌楼时那略带不屑的口吻。



傅庭筠就柔声喊了声“九爷”,问道:“伯母,是怎么去世的?”



赵凌笑容微僵,过了片刻,神色才慢慢松懈下来。



“我家原籍涿州,后来天下大乱,逃难至江南,在淞江定居下来,”他缓缓地道,“做些茶叶、绸缎、瓷器的生意,历经几代,渐成淞江屈指可数的富贾。家祖虽是赵氏旁支,却精通庶务,家境宽裕。家父从小聪慧,平熙十七年,应礼部试,中试第十六名贡士,殿试二甲,朝考入选,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平熙二十二年,奉特旨补授山西朔平府知府。那时朔平府大旱,家父上任后开始修整水利。平熙二十五年,家父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母亲带着年幼的我扶棺回乡。父亲是独子,祖父已病逝,家中诸事多亏家父乳兄周升打点。赵氏有人欺我们孤儿寡母,觊觎我家财产,便诬陷家母与周升有染。家母不堪受辱,当年腊月初九自缢于赵氏祠堂门外。”



傅庭筠骇然。



她以为这些都只是那词话里的故事,没想到生活中竟然真有如此歹毒的人。



也难怪他特别同情那些虽然落难却十分坚强的女子。



这其中好像也有她。



傅庭筠有些啼笑皆非,很想问问他为什么会选了自己,可转念一想,既然他选了自己,可见自己也有过人之外,再去纠结这些,未免有些妄自菲薄。



不过,赵凌的父亲是平熙十七年的进士,如果父亲知道了,肯定会对赵凌有个好印象的。



她想到赵凌对自己的出身讳莫如深,听到他口口声声赵氏赵氏的,又担心他不愿意提及家里的事。就试探着问他:“你恨赵家?”



“开始我挺恨的。”赵凌笑道:“后来经历的多了,有时就会想,如果当初我不从赵家跑出来,留在赵家,说不定现在只是个除了吃喝玩乐什么也不懂的废物。所以说,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一饮一啄,都是天定。”



傅庭筠心痛赵凌,轻轻地握了他的手:“那时候你几岁?”



“七岁!”赵凌笑着,反握了傅庭筠的手,“那时候不懂事,想着从前跟着父亲在朔平的时候,快活似神仙,就想回到朔平去,找儿时的玩伴玩,或是投靠父亲的好友。”



傅庭筠由着他握着自己的手,并不挣脱,只关切地道:“那又怎么去了凉州贩马?”



“流浪的时候遇到了我师傅。他老人家是个道士,与人打斗的时候受了重伤,不能使力,帮人做法事混口饭吃。师傅他老人家见我识字,正好身边又缺个焚香摇铃的道僮,就逼着我给他做了道僮。后来他见我学东西很快,就开始断断续续地教我些拳脚功夫。到了我八岁的时候,正式拜了师。他带着我到了漳县的天一观定居下来,一心一意教我读书写字,拳脚功夫。我十三岁的时候,师傅过世了,我想回江南去,偏偏身上没有钱,听说贩马赚钱,就去了凉州。”



漳县和陇西县同属巩昌府,相邻。



傅庭筠不禁又惊又喜:“那我还蒙对了?你竟然在漳县生活了四、五年。”



赵凌也笑:“所以我说,你说我是陇西县人,也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