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章 抬枪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最新网址:www.wx.l</p>董策看着面前这所有的家当,沉默不语。

  还真是够寒酸的,怎么说也是一个挺大的边墩,就这点儿玩意儿。

  事已至此,无法可想,只得面对现实。他伸手掂起那把完好的鸟铳在手中细细端详,这还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大明朝的火器,心里自然是有些好奇。

  手中这把鸟铳看上去有些陈旧,木质的枪托和熟铁打造的枪管都是一片乌沉沉的黑色,拿在手中沉甸甸的,约莫有七八斤左右的重量。整个枪的造型很简单,基本上就是枪托和枪管两个部分,枪管长约三尺三寸,总长约四尺。有准星、照门,安装于木托之上,铳口长出木托两寸,托后七寸向下弯曲。在枪托的右边,有火门等设置,枪口大小如鸟嘴――这也是其名字的由来。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新式的火绳枪。

  大明朝素来是极为重视火器的,可惜研发速度较慢,在明朝前期领先于世界的火铳到了明朝中后期,已经是逐渐落后于欧洲。反倒是欧洲,他们通过阿拉伯人学到了大明的火器技术,进行仿造和改进,制成了在构造和性能上都比明代前期火铳优越的新型枪炮。大明嘉靖元年,明军在广东新会西草湾之战中,从缴获的两艘葡萄牙舰船中得到这种新式的火绳枪。嘉靖二十七年,明军收复日人、葡人占据的双屿,获鸟铳及善制鸟铳者,明廷遂命仿制。约在同时,又有鲁嘧国鸟铳传入中国。

  鸟铳,便是大明兵仗局的工匠们仿造西洋火绳枪和日本火绳枪制造出来的,之所以得名,除了口若鸟嘴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后手不用弃把点火,则不摇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

  这等描述,自然是夸张了不少。

  董策看了半响,越来越是失望。

  火器在大明可不是什么稀罕物,从当初永乐帝的神机营开始,大明朝便是大量装备火铳,到了后期,更是巨量制造,装备边军。万历年间,曾经一次制造过九万支鸟铳。现在在军中存留的鸟铳分外两种,一种是嘉靖年间开始制造的那种,第二种则是万历二十六年由时任中书舍人的赵士祯改进过的。

  这把鸟铳显然乃是第一种。董策虽然第一次见,但是早就对这方面有所了解,因此很快便是看出门道来了,这玩意儿每发射一次,都要经过装发射药、用搠杖捣实药、装铅子、捣实铅子、开火门、下点火药、闭火门等一系列繁杂的动作,发射速度极慢。有你打一枪的功夫,人家那边已经能射出三轮箭了。

  而且在赵士祯改进之前的这种初级鸟铳,理论射程是一百五十米到三百米,实际有效射程也就是六十米多的样子,跟蒙古人用的角弓,女真人用的大弓射程也差不多。

  射程差不多,射速慢很多――这种初级的火器和已经在人类历史上传承了几千年,技术臻于鼎盛成熟的弓箭相比,着实是不占什么优势。当然,优点也有,第一就是不怎么废臂力,可以连续发射,不像是弓手,一般放十箭左右就没有力气了。第二则是训练速度快,对于士兵的身体素质要求比较低,而训练一个不错的弓箭手要比鸟铳手花费数倍的时间。

  不过可惜的是,大明朝没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哪怕是一星半点儿。在这个年代,士兵们并不以使用这种最先进的火器为荣,相反,不少边军士卒宁愿用弓箭也不乐意用火器。火器容易炸膛,下雨天易受潮还没办法用,为何明军面对女真人如此孱弱动作,发射速度极慢。有你打一枪的功夫,人家那边已经能射出三轮箭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