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常胜戟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因为王贲所率的大军还停驻在楚国边境,王贲只是带了一小队亲兵回咸阳领虎符,之后便立刻回返军中,带着大队北上伐魏。

  王离尚且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随军出征,但自小就是在军营中长大的他对这样艰苦的条件早就习以为常,只是手中的常胜戟过于沉重,从咸阳出来,穿过函谷关到达大军驻地的一路疾驰,就累坏了三匹战马。所以在与大军汇合之后,他索性和普通步兵一样步行前进。

  那位甘上卿还真是给他出了个难题,若非名驹,还真无法支持他使用那柄常胜戟进行长时间的战役。

  而且难题还不止一个。

  王离下意识地摸了摸左胸,这里还有一个更棘手的难题。

  只是,现在还未到非用不可的时候。

  秦军一路北上,夹杂着之前一举攻下楚国十余城的气势,势如破竹地攻入了魏地,在冬季还未过去之时,就已经遥遥地看到了大梁都城的城池。

  至此,秦军的好运气就像是用光了一样,大梁都城城池坚固,即使秦军把大梁都围了个严严实实,连一只鸟都飞不出来,但城中粮草充足,一个月内组织了十几次攻城,都未见任何成效。

  一种微妙的骚动不安在秦军中默默地传递着,虽然在他们的身后,楚国的战场上不断传来李信和蒙恬领军得胜的战报,但齐国方面却诡异得一点动静都没有。

  谁都不信齐国真能冷眼旁观魏国和楚国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还一直按兵不动。虽然至今潜伏在齐国的细作传回来的消息都是一切安好,但齐国就像是一只枕卧在侧的庞然大物,因为不知道它何时会起身攻击,从而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压力。

  王离远眺着东方,心想着也许某一天在那边的地平线上就会出现遮天盖地的军队。

  因为攻城战最为残酷危险,一不小心就会永远地留在那城砖之下,所以谁也不敢让王离冲过去当先锋,后者就只能憋闷在军营之中,来回徘徊。

  他父亲王贲带兵,恪守着一切从他爷爷那处所学来的东西。驻营都是按照着《孙子兵法》中的行军篇,选择的是生地,居高向阳,尽量远离江河水泽。只是大梁城的地势低洼,离城数里之处就有一条大河汹涌而过,河床的高度甚至都远远高于大梁城城池。

  王离站在军营的栅栏前,看着那条奔腾流过的河水,耳边听着那呼啸咆哮的水声,心中赞叹着江河险峻。若不是亲眼所见,根本不敢相信居然还有此奇景。

  从咸阳城外流淌而过的渭水,在桃林塞汇入了北方的河流,形成眼前这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也不知那少年上卿是不是在高泉宫,遥望着那滚滚而过的渭水时,想到的那个攻城妙计。

  又在栅栏前踱步了许久,王离终于放弃了挣扎,鼓起勇气朝自己父亲的主帐走去。

  他中规中矩地站在主帐外等亲兵通报,得到允许之后才掀开帐帘而入。因为主帐内要进行军队高层的议事,所以也就非常宽敞。只是此时并不是议事之时,只有他父亲一人在,正背对着他站着,在研究挂在帐中的羊皮地图。

  “不进则退,不喜则忧,不得则亡,此世人之常。尔怎不去练武?”没等自家儿子见礼,王贲连头都没回就开口斥道。他想收拾这浑小子很久了,每天无所事事地在军营中闲逛,别人碍着他的面子不说什么,但心里肯定不知道怎么嘀咕呢!

  王离暗暗叫苦,他这些天怎么可能是毫无目的地闲逛?少年上卿所写的锦囊妙计,只是一个大概的计策而已,绝对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都写明。更何况对方从来没有来过大梁,不知此间实际情况,所以他即使知道这是一个绝顶妙计,也要观察数日才能确定可行。

  他父亲因为是武将,生怕和那些文官们交谈时有什么典故听不懂,所以在闲暇之余孜孜不倦地读书,说话便一向喜欢引经据典。王离小时候就听不懂他父亲七拐八拐的说话方式,想辩论又无从辩起,所以养成了说话暴躁直接的性格,才会无形之中得罪了许多人。

  想起年少时的遭遇,王离无声地叹了口气,当年他要是说话不那么刻薄,也许那位甘上卿也不会被人在半步堂暗算受伤。这件憾事也无形之中改变了王离的性格,每当他想要暴躁的时候,都会浮现在他脑海。按下想要和父亲争辩的冲动,王离心平气和地叙述道:“将军,在下有事容禀。”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其下攻城……为不得已啊!”王贲压根儿就没觉得自家儿子能有什么正经事要说,收回了因为王离进帐而分的心思,就继续在羊皮地图前喃喃自语起来。

  这段王离倒是听懂了,因为他曾经被父亲按着背了许多兵法,这句是出自《孙子兵法》的“谋攻篇”。

  当时背的时候还不解其意,此时听来,细细咀嚼,却觉得那位当年不动一兵一卒就取得赵国十几座城池的甘上卿,简直是绝世天才。

  上等的用兵之策是以谋略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乃是下下策,只有万不得已之时才使用。他父亲这是在懊恼现今的局势,秦军看似占尽上风,可是综合周遭形势,实乃是步入了困局之中。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王离轻声地继续往下说着,往日被父亲死记硬背塞进脑袋里的文字,现今说出来,却字字珠玑。谋攻谋攻,少年上卿果然是谋攻高手。

  王贲很少见自家儿子主动背书,见状诧异地转过身来,虽然心情不佳,但还是欣慰地点了点头道:“我这有兵书,你若不愿去练武,背书也可。”

  王离闻言翻了个白眼,从衣襟里掏出一个小小的锦囊,本想连锦囊一起交给自家父亲的。不过他想了想,还是抽出了写满字的布帛递了过去,把空了的锦囊重新放回衣襟揣好。迎着父亲疑惑的目光,王离气定神闲地解释道:“这是走之前,甘上卿给我的锦囊妙计。”

  本想嫌弃的王贲一听到甘上卿的名字,立刻把手中的布帛打开,认真地看着上面的文字,越看呼吸就越发急促,等他来来回回看了几遍之后,怒火也飙到了极点,挥舞着帛书朝王离呵斥道:“此等妙计,为何不早点告诉我?!”

  “上卿所书之计,也直言一切要以实地为主。”王离早就知道父亲会暴怒,不慌不忙地解释着,“我这些时日观察着河水流量,初抵此地之时,我还以为上卿之计乃是夸大其词,但天天观察水量后,直到今日我才确认此计确有可行之处。”

  王贲的怒火没有消弭,但总算是知道儿子不是刻意延误军机。可还是越想越来气,忍不住操起桌上的竹简抽了王离几下:“蠢材!叫你读书不读,傻子才不知道‘春汛’二字!”

  王离硬撑着扛了几下,总算让自家老爹消了气,不过还是忍不住辩解了两句:“我不是怕万一计谋不成,也不用承对方的情吗。爹你不是不想站队吗?”

  “哼!人家都设好局了,就等我们钻套呢,就是算到了我们不得不用。”王贲早就想得很开了,最坏的结果就是久攻大梁未果,反而被齐楚联军前后围攻。现在有妙策可轻松夺城,甚至连秦军的伤亡都能下降到最低点,简直是求之不得的结果。至于政治上的事情,王贲很理直气壮地说道,“反正有事你爷爷担着!”

  王离听得简直羡慕嫉妒恨!他也想说有什么事他爹帮他担着!而不是拿竹简抽他!

  王贲也没空再考虑这些事,他打王离那几下,也是惩罚后者把这么好的计策偷藏着不拿出来。若是早些时候,攻城时损伤的士兵就能少一些,而且还可以提早观察河水的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不过再仔细想想,就算王离提前拿出计策,攻城战也是要打的,否则魏军就要怀疑他们来攻城的诚意,弄不好还会直接冲出来和他们做平原战,那样伤亡会更大。好吧,就算是让他这个做父亲的焦躁心急,也值得挨这么几下,天知道这些日子他掉了多少头发!

  王离自小的锦囊,本想连锦囊一起交给自家父亲的。不过他想了想,还是抽出了写满字的布帛递了过去,把空了的锦囊重新放回衣襟揣好。迎着父亲疑惑的目光,王离气定神闲地解释道:“这是走之前,甘上卿给我的锦囊妙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