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乱战(四)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两三年之间,曾经动荡到几乎要爆炸的日本社会奇迹般的稳定下来。这倒不是日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有了盼头。甚至连地主的都损失有限,北一辉在财政上搞了一次通货膨胀,却实施了严格的基本生活用品的票据制。地主们先是拿到一堆很快就开始贬值的货币,这些钱却不能用以囤积居奇。倒也是自杀了那么几个地主。当然这种政策的凶残程度与日本剥削阶级对日本普通人民的残暴比较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当然,北一辉毕竟是在中国上过课程,他知道眼下的一切功绩都因为有中国的支持。如果没有中国在金融上对日本提供了信用贷款,北一辉的新政府此时早就彻底破产几十回了。为了能够迅速把日本带上全新的轨道,北一辉每年都向中国派遣商业代表团,一来是商谈中日贸易,二来是向中国学习最新的工业生产标准,以尽快增加向中国的出口。

  获得了到中国造船厂参观的机会,也是中日两国之间合作的新高度。原先日本方面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与中国合作。日本的造船业对中国非常有戒心。不管中国海军发展的水平如何,日本方面还是认为中国的造船业比日本落后一些。这次来参观的目的未必是真的想交流,而是想看看中国造船业的庐山真面目。

  进了中国的造船厂,日本就发现事情不对头了。中国船坞的布局与日本的大相径庭,作为船舶制造业的行家,日本方面倒也看得出不少门道,但是很明显中国造船业采取的工艺与日本有着极大的区别。

  等到日本人看到那一个个船坞使用的巨大龙门吊之后,他们心中的不安更加强烈。龙门吊的设计布局与日本的不同,因为这龙门吊使用的轨道竟然是能够在好些船坞之间来回移动。越过了一道又一道门之后,出现在日本造船专家眼前的造船厂主工地,让所有日本专家都傻了眼。

  这年头的船舶建造都是在一个船坞里面造一条船,造的时候船坞就占用。可能几个月,甚至要用几年的时间。日本专家眼前的中国船坞结构与传统的船坞截然不同。非得形容的话,日本采用的传统制造方法是工匠在单独生产,而中国的船舶制造则是生产线的模式。

  先是远离海边的分段制造厂成产出分段的船体,分段船体制造完毕后,通过巨大的龙门吊以及其他吊车,将一段段的船体运抵更前的组装车间开始把包括龙骨在内的大件与分段制造的船体组合安装到一起。接着从组装车间的船坞把初步造成的船体送下水开始舾装。

  参观了基本流程,日本专家们瞠目结舌的站在舾装的船坞动弹不得,他们脑子里面都在翻滚着两个念头,“中国人疯了!”“中国到底要造多少船?”

  这也由不得日本人不震惊,二战期间的美国能够33天制造一艘护航航母,7天下水一条万吨货轮,下水的时候油漆还没干。不靠这种办法根本不行。

  当然,在日本专家参观的时候,中国把所有的激光测距仪都给关了。陈克只是知道有这么一种造船法,但是最初的时候人民党可是吃了大苦头。魔鬼隐藏在细节中,中国从30年前就开始搞焊接技术,甚至很早就使用了二氧化碳保护,后来又用了氩气保护。然而问题依旧很多。

  一块长度超过一米的钢板误差5毫米,不过是不到千分之5的差距。然而100块这等误差积累起来就是50厘米。军舰敢组装起来之后出现半米的问题,这是要出大事的。如果是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还能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调整。分段生产的问题在于,这不能把一块钢板给切下去半米。如果这么做,等于是原先设计的承重之类都完蛋的。一米长的钢板与半米长的钢板之间承力性质完全不同。

  这些仅仅是x轴上的问题,造船是个立体的产业,y轴,z轴的对应都需要严丝合缝。一条船上需要成千上万的焊缝。这些调整的问题细节加起来之多,实在还算是有几十年造船经验的老工程师都要头痛欲裂。最初的那几艘采用分段造船技术生产的焊接船只,其质量并没有比传统制造的铆接船只提高多少。成本与调整时间更是远远高于采用传统造船技术的成本与时间。

  造船可不是小投入,一艘船几十万上百万就砸进去了。如果是航母这等大型船舶,上千万,上亿的钱更不在话下。幸好提出这种思路的是陈克,幸好提出这种造船方式的是陈克,如果换了其他人,别说坚持下去。在初期实验造成了巨大浪费之后,应该是立刻就被拿下马,甚至被以“经济破坏”的理由被调查。

  然而中国有了激光测量技术之后,这个问题就得到了很大解决。精确的测量以及定位技术能够让误差在毫米之内。即便如此,解决了一个问题,意味着其他隐藏在细节中的魔鬼终于有机会浮现出来。为至要用几年的时间。日本专家眼前的中国船坞结构与传统的船坞截然不同。非得形容的话,日本采用的传统制造方法是工匠在单独生产,而中国的船舶制造则是生产线的模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