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飞去的黄雀(十)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那怎么回答北一辉同志的请求?”陈天华其实还是希望亲眼看到日本的人民革命。

  “告诉他,中国革命与日本革命不能是简单的模仿。两国情况不一样,道路也肯定不一样。另外,请北一辉同志注意日本国内很可能出现的对高桥是清现行政策的反扑。”陈克给出了一个答案。

  北一辉到没有因为遭到人民党含蓄的拒绝而不满,他深知自己也感到了革命力量的弱小。人民党爱说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因为在政治以及文化上,中国好歹有上千年的科举制度,社会流动性并不算差。于日本这种等级森严的制度相比,戏里面敢唱“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中国人民反倒没有那么多精神上的包袱。

  至于高桥是清的政策遭到反扑,更不是什么稀奇事。

  日本首相高桥是清采取的通涨经济学不能无止境无限制实行,明眼人都知道这种做法会招来不可收拾的恶性通胀。就北一辉与高桥是清的交流中,高桥是清对此也当然心知肚明,按照高桥是清的计划,他准备在日本经济“欣欣向荣”时突行“釜底抽薪”之策,即反“量化宽松”。

  主要手段是大削包括军费在内的公共开支。公共财政改弦易辙,以当时日本政情必须各部会同意才能实行,而高桥是清已经颇为顺利地说服了内政、商业及农业部,因此高桥这份最后预算被称为“合作预算案”。

  唯一说服起来比较困难的是日本农业部与商业部门的一场官司,大萧条时期,高桥是清不惜重金从美国引进了合成氨技术。技术很好,可是技术转化成实用产业的过程中有一个早期成本过高的问题。幸得高桥是清还搞到了“中国制碱法”,总算是不再靠进口中国的廉价纯碱。节省了大量的对外经费。

  然而合成氨化肥前期费用很高,日本民众对化肥也没有认识。想用日本民众能够接受的价格销售,就得把价格降低到成本之下,要赔本销售。日本商业部门坚决反对用纯碱利润补贴推行合成氨化肥前期的费用缺口。

  在这件事情上,北一辉是出了大力的。他动用了自己的全部人脉,特别是他那些大财阀出身的学生负责穿针引线,见了无数人,说了无数道理与哀求。好不容易让官僚背后的那帮财阀们稍微松了松口,同意了补贴三年的具体执行计划。然后北一辉率先在自己的那几个农业公社中推行了化肥,以日本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细,成效倒也真的不错。粮食增产接近两成的大丰收引发了关东乃至全日本对化肥的热情。

  财阀们也有放长线钓大鱼的打算,他们向高桥是清要求的是不能让化肥企业国有,以后必须让这个产业私有化。理由是国有企业没效率,全力攻击日本国有企业。此时日本经过几轮私有化之后,除了军工企业之外哪里还有国营企业?财阀们甚至翻出了陈年老账,把几十年前明治维新中期的国有企业的“落后行径”也搬出来当作化肥企业必须私有化的理由。

  高桥是清作为日本的政治家,早就清楚这些财阀的德性,他采取了“拖”字决,力求把这个问题往后延续。

  而日本农业部看到了情况之后,在全日本化肥普初步应用不到一成的时候,就提出了要增加农业税数量的要求。理由是化肥可以有效的增加产量,这就必须加税。

  不管是化肥企业的私有化,还是农业部门的加税要求,这些提议很快就遭到了军部的反对。军部原本就极为不待见大财阀,他们打着反对财阀盘剥的理由在国会里面拼命游说。但是北一辉在军部中的人告诉了他内幕。军部反对化肥企业的私有化,也不赞同加税,他们是希望军部能够控制化肥生产以及分配,通过化肥的分配体系来控制日本的农村。

  日本农村已经风从美国引进了合成氨技术。技术很好,可是技术转化成实用产业的过程中有一个早期成本过高的问题。幸得高桥是清还搞到了“中国制碱法”,总算是不再靠进口中国的廉价纯碱。节省了大量的对外经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