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七章 结束的开始(二)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王士珍嘴上的抱怨远不如他心里面的不满,其实早在年初,王士珍就建议在三月份以精锐部队进攻人民党黄河以北的地盘,并且趁机渡过黄河,在黄河以南打下钉子。

  即便王士珍身为陆军部大臣,理论上他可以命令陆军里面的任何人去打冲锋。下面的军头几乎是集体反对这个军事计划。以往北洋对上人民党屡战屡败,统帅弱旅的军头们虽然都不是特别有分量的人物,但是他们都有自知之明,若是这些弱兵去攻打人民党纯粹是送命。段芝贵不就是在河南战败后最后一命呜呼的么?

  有分量的人物更不肯去触这个霉头。能不能打败人民党尚且是很难说出口的事情,即便是胜利,也注定是惨胜。吴佩孚的第四军与日本血战一场之后元气大伤,北洋军迅速给吴佩孚补充了部队,但是年初吴佩孚进行的大规模操演中,私下前去观摩的各部队军官都忍不住暗自摇头。就操演的表现来看,吴佩孚的第四军水准大跌。

  这还是人民党看在吴佩孚打了日本人,算是个抗日英雄,所以全力救治了近两千重伤员,又把这批人给吴佩孚送回来。其中有七百多好的比较快的伤员重新归队,吴佩孚这才能组织起大规模的操演。若是没有这么多老兵以及军官的加入,吴佩孚只怕连大规模操演都办不到。

  特别讽刺的是,这是北洋军第一次亲眼见到自己部队的复原能力。以往的战斗,人民党的歼灭战根本不给北洋军恢复的机会。眼瞅着一支能够在日照血战并且驱逐日军的劲旅,仅仅一次战斗就失去了战斗力。强弱转化如此迅猛,这不能不让诸家军头格外“谨慎”。

  但是北洋军真正能拍板的是袁世凯,王士珍给袁世凯的理由很是“特别”。他的战略策划点并非是北洋的长处,而是针对人民党的“短处”。王士珍的建议很简单,“人民党每年从1月到4月,军事训练都会比较少。各个部队在尽可能的帮助百姓兴修水利,这时候他们力量最分散,若是我们能够出兵,人民党就不得不集结力量,难以在整个河南实施收买人心的行动。这为咱们以后进攻河南也有极大好处。”

  不能不说这想法不对,好歹王士珍抓到了人民党最传统的一面。任何时候都要发展生产力,任何时候都要与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过袁世凯的看法倒是完全不同。“聘卿,我们准备的并不完善,既然到4月人民党都不会主动出击,我们倒是可以全力备战。”

  王士珍很难得的与袁世凯争论起来,若是按照“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标准,北洋什么时候都准备的不完善,人民党貌似什么时候都能好整以暇从容应对。在北洋军的各级军官挥汗如雨拳打脚踢着训练军队的时候,人民党还有余暇帮助各地百姓干农活。

  袁世凯的老家项城一带属于古时陈州的地界,水运发达,粮食产量极大。只是满清几百年的恶政让这好地方逐渐衰落了。人民党占据河南不过三年,土改之后每年都要出动数万军队与当地百姓一起从事水利基础建设。据从项城来的情报,整个周口所有土地都被改造成了水浇地。成片片的平整农田被一道道河渠环绕着,探子说起周口的现状,明显有种目眩神迷的样子。他信誓旦旦的保证,以周口的现状,绝不可能有饥荒。

  “大总统,人民党收买人心到了这个地步,我们不能让他们继续这么舒服的干下去。”王士珍最后做了总结性的发言。

  项城的变化是袁世凯的心病,他现在还是大总统,却丢了老家。人民党通过土改把整个河南彻底控制在手中,若不是各种探子各种报告,袁世凯根本想不到世上居然还有这样的兼并方法。能够打,这是北洋军第一次亲眼见到自己部队的复原能力。以往的战斗,人民党的歼灭战根本不给北洋军恢复的机会。眼瞅着一支能够在日照血战并且驱逐日军的劲旅,仅仅一次战斗就失去了战斗力。强弱转化如此迅猛,这不能不让诸家军头格外“谨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