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9 吃错药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老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于有心人来说钻空子和鸡蛋里挑骨头绝对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对斯维尔德洛夫来说,李晓峰的新经济政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所以他立刻就给李晓峰扣了一个走资.派的帽子。

  说实话,这个帽子的名号让他是非常得意的,因为这个名号一目了然的就可以看出政治属性,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资本主义属性就是最大的否定了。如果帽子被扣得严严实实,那哪怕你是孙猴子也没有办法翻身的!

  所以在接下来的政.治局全体会议上,斯维尔德洛夫是疯狂的攻击了李晓峰,按照他的说法某仙人就是打入我党的特务间谍和叛徒,是上到头顶下到脚底板都坏得流油的坏胚子。必须立刻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

  只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对于斯维尔德洛夫的恶毒攻击,李晓峰却显得不以为然,他好整以暇的坐在那里,根本就没有把斯维尔德洛夫的攻击当做一回事。

  这让斯维尔德洛夫很是疑惑,他不禁有些自我怀疑,难道这种攻击还不够有力不够狠吗?还是说某人已经被吓傻了?

  斯维尔德洛夫倒是希望某人傻了,但是他知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以某人的尿性,被吓傻简直是不可能的。难道是……

  斯维尔德洛夫猜的很对,李晓峰对斯维尔德洛夫的攻击确实有些不以为然,因为事情很明显,在政.治局里他占有了一定的优势,而在军.委他拥有较大的优势,手握军权的他根本就不怕小斯的这种攻击。历史告诉我们拳头大的才是爷,而现在李晓峰就是那个拳头大的人。

  更何况斯维尔德洛夫关于走资.派的论述以及扣帽子的行为也是很可笑的,如果他李晓峰是走资.派,那么在政.治局中走资.派恐怕要占据一大半,甚至在常委中还有一个比他李晓峰更坚定的走资.派,谁呢?布哈林。

  要知道布哈林之前的沉寂可不是睡大觉,在那几年里他详细的考察了苏联的各种经济数据,也研究了大量的经济理论。然后老布得出了一个结论——苏联当前的经济存在严重的问题。或者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存在严重的问题,苏联实在是太看重计划的“量”,也就是说只要数量达标了一切都ok了。至于生产出的产品是不是质量过硬,是不是符合用户的要求,以及究竟能不能卖出去,那都不是生产厂家关心的问题。

  如果以来,产品同民众的需求是严重的脱节,如今连苏联的老百姓都知道德国货比本土货好用。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更糟糕的是计划的制定者制定计划指标的时候就是拍脑袋做决定,只为了满足几个少数领导对世界第一指标的追求,至于生产出的这些煤炭、钢铁或者电力是不是真的有用,他们漠不关心。反正一切以量为纲,一切都是为了追求那个第一,至于社会实际的需求?那是什么?能升官财吗?

  反正这种拍脑袋的计划是层出不穷,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最要命的就是计划一旦不科学,那么社会就会出现问题。一年两年甚至十年八载都还没什么,但是更长的时间呢?二十年三十年后,这些问题就会集中爆了。按照布哈林得到的数字,按照这种搞法苏联最多坚持四十年,四十年后问题就会集中爆,然后崩盘!

  得出了这个可怕的结论之后,布哈林自然是夜不能寐,一开始他还怀疑自己的计算有错误,但是随着着他一遍遍的反复检查,他现自己的结论是站得住脚的,苏联如果继续按照这种模式运转下去,结果就是死路一条。请下载app爱阅app最新内容

  然后布哈林就抑郁了,作为十月革命的元老,虽然在后来的布列斯特问题上他同列宁有巨大的争议,而在后来的经济建设上他同老朋友托洛茨基也有巨大的矛盾,但是这始终改变不了布哈林对于自己一手参与缔造的国家的热爱。从现问题开始,他就开始狂热的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他不知道牺牲了多少脑细胞,以至于早早的就谢顶了。

  通过大量的研究,布哈林认为究竟高度集中计划经济唯一的办法就是引入调节机制,不能完全依靠计划,因为计划总是不那么完美无法有效的应付意外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的调节还是有重大意义的。

  当然,布哈林当年刚刚得出这个结论的时候,自己也吓了一跳。因为这是典型的资本主义言论,社会主义可是理想大同社会,搞资本主义这一套不是违背了革命的初衷么?

  布哈林为了这个问题纠结了好几年,直到他重新回到中央重新当选为政.治局常委时,他都在心里默默的思考着这个问题。不过他并不敢吐露出来,因为这还是太惊世骇俗了一点。布哈林是默默地等待着时机,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自己的研究结论公之于众。

  布哈林并没有想到这一天会来得这么早也这么突然,波兹南事件之后,李晓峰就断然宣布在波兰搞新经济政策。而这个所谓的新经济政策其实在布哈林看来也就是恢复市场的调节作用,也就是在这一点上他同某人是完全一致的。

  请注意,现这个节骨的时候,布哈林是有惊讶有振奋,因为这意味着并不止有他一个人现了苏联存在的经济问题,也不止有一个人觉得恢复市场的调节作用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让布哈林有一种自己不再是孤单一个人在漆黑的道路上探索的感觉,你可以想象济存在严重的问题。或者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存在严重的问题,苏联实在是太看重计划的“量”,也就是说只要数量达标了一切都ok了。至于生产出的产品是不是质量过硬,是不是符合用户的要求,以及究竟能不能卖出去,那都不是生产厂家关心的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