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 激战带来的问题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我们需要更多的坦克,最好是有重炮支援!”

  从近卫机械化第4军的情况看,其装甲程度和火力是比较强大的。但是这种强大是体现在突击能力上,在攻坚上,红军的准备略显不足。普遍来说缺乏有力的拔除据点的重型火炮,面对敌人坚固的碉堡群,显得有力不逮。

  “将su-152集中起来使用,确保每一只攻坚的部队都拥有足够的重炮直瞄支援!”罗科索夫斯基命令道。

  su-152确实可以充当开罐器,但是su-152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哪怕是罗科索夫斯基命令集中使用,也不可能满足近卫机械化第4军的需求。而此时,就轮到红军将士们开动脑筋想办法了。

  很快一系列土办法就登上了舞台,其中最管用的就是炸药包。用装甲列车的话说:“只要炸药管够,没有路也能开出一条路来!”

  就拿装甲列车的连队举例子,他们采用了没良心炮开路的办法,猛轰进攻路线上的“障碍物”,要么连人带房子一起轰碎喽,要么就是活活将躲藏在里面的德军震死。反正就是一路碾压过去,任何试图顽抗的德军都只有死路一条。

  至于其他的红军部队,哪怕不用炸药包开路,也会用手榴弹开路,进屋之前先扔个几枚手榴弹,爆炸可以将躲藏的敌人炸死炸晕。还能破坏敌人预设的诡雷。

  为此军委特别给近卫第六集团军配了一批云爆手榴弹,这种手榴弹一个就像奶粉桶那么大,重五公斤左右,主要配合延时引信使用。使用的方法很简单。砸破窗户丢进去就成了。总而言之,被云爆弹问候过的房屋工事基本上相当于被清洗了一遍,几乎没有活物可以存活下来。

  这种碾碎一切完全不讲道理的暴力战法直接造成了两个结果,第一是红军在这次战役中俘获的德军急减少,绝大部分德军连同他们坚守的阵地一起炸成了齑粉。第二个结果就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西部建筑物损毁严重。导致大量的居民流离失所。

  “要加强安置工作,让后勤部门运送更多的活动板房去前线。冬天就要来了,决不能让我们的同胞刚刚脱离德军的魔掌就饿死或者冻死在寒风之下!”

  对于李晓峰建议,托洛茨基只能报以苦笑:“我们现在的工业能力已经趋于饱和,没有产能去生产这些计划外的板房。如果将其换成帐篷,倒是有可能!”

  “问题是普通帐篷根本无法抵御俄罗斯的冬天,生产这些帐篷管什么用?”李晓峰依然在坚持:“更何况,战后的重建工作并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预计未来几年内这一地区的居民都将维持这一状态。而长久的让他们流离失所必然会造成大量的社会问题,会滋生不满情绪。这对维持当地的稳定是极其不利的!”

  托洛茨基摊了摊手,问道:“那安德烈同志。你打算怎么办?”

  李晓峰知道这是老托故意将皮球踢还给他,不过他还是给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两条腿走路,第一向美国求助,请求他们援助更多符合我们要求的活动板房,我们的工业能力饱和了,但他们远没有饱和。如果美国人不同意,我们可以拿出部分宝贵的外汇在美国或者加拿大生产这些板房。这是稳定人心的大计,值得投入。更何况随着我军继续向前推进,可以想象在未来,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利地甚至是德国都将会有大量的居民流离失所。提供给他们一个暂时容身的场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顿了一顿,李晓峰继续说道:“第二条路子,我们还是得挖掘自身的潜力。在西伯利亚拥有广袤的森林,几乎有取之不绝的木材。虽然和钢材以及夹芯板材料相比。显得笨重,但只要资源足够,还是完全可以利用的。”

  托洛茨基想了想了,觉得这也是条路子,虽然在他看来这么做会浪费部分工业能力,但是前面李晓峰提到的维持稳定的重要性还是将他打动了。

  而这也让李晓峰松了口气。因为他很清楚,在战后新一轮竞争将马上展开,谁能收买人心谁就能赢得支持。而在这一点上美国人的优势太大了,他们的本土资源丰富且完全没有遭受破坏,国家财力充足,完全可以像土豪一样大把撒钱收买人心。

  而苏联如果不跟进,那么哪怕红军能占领东欧、中欧和南欧也守不住这些地盘。当然,实事求是的说,苏联没有可能像美帝一样挥舞着支票本刁买人心。但是力所能及的事还是必须要做的,而且要尽快的做好准备。

  比如说,战后“只要炸药管够,没有路也能开出一条路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