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乐观一点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这个结果让北方工业十分振奋,他们现了一条提高防御力的新路子,不过就在他们准备施展手脚大干一场,为t-35和t-54安装简陋的复合装甲时,却遭到了李晓峰的否定。

  倒不是李晓峰出尔反尔,而是现实情况不允许。按照北方工业冶金实验室的研究,复合装甲最好还是用焊接而非铸造的方式。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焊接工艺比铸造工艺复杂而且耗时更多,这并不符合李晓峰的要求。对红军来说,数量很重要!

  尤其是搞定新的装甲钢需要时间。解决焊接工艺问题也需要时间,而复合装甲的制造更是需要时间,结果自然是伤不起。所以苏联的第一次复合装甲尝试被否决,不过李晓峰也没有完全否定冶金实验室的成绩,依然投入大量的经费让他们继续研究。毕竟复合装甲暂时用不上,不等于以后也用不上。

  这也直接造成了t-35的第一阶段改造方案只涉及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换新的装甲,另一个是量力而为的加强装甲厚度。在1942年6月份。赶上了第二次基辅保卫战的t-35炮塔装甲增厚到了8o毫米,车装甲提高到了5o毫米,算上倾角基本能在一千米以上的距离上免疫kk4o的攻击,而同时装备的1oo毫米滑膛炮也能敲开黑豹的龟壳。和同时期被黑豹虐的t-34-76相比,t-35的生存性高了不止一点半点。

  就在李晓峰想方设法的解决武器产能问题的时候,惨烈的第一次基辅保卫战也终于打响了。龙德施泰德的坦克第一集群一马当先的冲在了最前面,第6、第17集团军紧跟其后,十分轻松的就抵达了基辅城下。

  此时基辅城内沙波什尼科夫和铁木辛哥是焦头烂额,因为他们手头的部队实在是太少了,除了那12个临时征召的民兵师。基辅城内唯一尚能一战的部队仅有1o个师的样子,其中除原本就驻扎在基辅的五个步兵师外,高加索方面军增援过来了两个步兵师和两个步兵旅。之前从德军的合围下狼狈逃回来了差不多两个步兵师,总计约十个师。此外还在路上的中央方面军增援部队约有五个师,除此之外,几乎就没有更多的部队了。

  反正沙波什尼科夫是不知道这个仗该怎么打,满打满算他都只有25个师的兵力,而在他的正面,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和匈牙利、罗马尼亚仆从军一共约有6o个师,怎么看他都没有活路!

  “军委的命令是让我们就地固守,绝不能后撤一步。围绕基辅周边地区同敌人打一场巷战!”

  沙波什尼科夫在地图上指指点点,解释着他的战术和兵力配置:“民兵师主要驻防城区。而其他正规部队负责基辅外围,我知道兵力不够。所以请同志们尽量收缩防线,最好是依托坚固的工事同敌人慢慢周旋。其中,防御的要点,一个是必须保证机场的安全,第二尽量维持基辅通向莫斯科方向的铁路线安全,否则我们将不要指望任何增援部队……”

  说一千道一万,沙波什尼科夫对前途还是很悲观的,因为敌人实在太强了,而增援部队又近乎是零。一想到基辅危在旦夕的时候,图哈切夫斯基还在搞什么“解围”行动,他就是一肚子的火气。

  而就在沙波什尼科夫最生气的时候,副总参谋长特里安达菲洛夫赶到了基辅,作为军委的特派员,他将监督乌克兰方面军保卫伟大的基辅罗斯。

  “我不是来指手画脚的,”特里安达菲洛夫开诚布公的说道,“我是被军委赶到基辅来的,咱们算是同病相怜!”

  特里安达菲洛夫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很简单,之前在军委和总参谋部的讨论中,他是完全支持李晓峰的,对图哈切夫斯基的搞法是相当有意见,或者干脆就说是强烈的反对,一度的他跟图哈切夫斯基关系异常紧张。

  为了让图哈切夫斯基放开手脚开展“解围”行动,“讨厌”的特里安达菲洛夫就被“赶走”了,将他这个副总参谋长临时变成了督战队员,丢到了基辅。

  “第3和第1o集团军真没有一点希望?”沙波什尼科夫虽然对图哈切夫斯基不满,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