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 过渡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就比如说最近的一段时间,这货就在特别行政区积极的活动,试图建立一个以他为的特别政府。对此,李晓峰自然是不可能接受的,好容易才打下来的天下,他怎么可能拱手让给库西宁?

  再说,这个货是斯大林的死党,所鼓吹的政策,跟李晓峰想要的是格格不入。比如什么没收一切私有资产,光是这一条李晓峰就有将其大切八块的念头了。

  为此,李晓峰专门给导师大人写信:“列宁同志,在芬兰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问题上,我认为不必完全照搬国内的模式。比如对待私有资本一项上,是否可以搞一点儿试验?从当前的国际形势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依然会面临协约国集团的联合绞杀和封锁,而国内的经济状况又是相当的恶劣……在此种不利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留一条对外的通路……我认为芬兰的特别行政区就是一个契机,我们是不是可以将其打造成对外沟通的窗口呢?”

  当然,李晓峰也没有将所有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导师大人那里,毕竟他老人家那边的压力也是比较大。托洛茨基的执政理念,这么说吧,斯大林当年虽然将托派的理论批判得一钱不值,将老托打成了共产主义的异端,但是在搞国内建设方面,钢铁实际上是全盘接受了老托的理念——通过搞集体农庄从农民那里获得第一桶金,然后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工业化。

  历史上,钢铁先是联合布哈林,打着优先建设农业的想法干翻了执意工业化的老托。然后上台之后就翻脸不认人,把优先展农业的布哈林也打翻在地,这才坐稳了第一把交椅。

  而现在,因为列宁的存在,托洛茨基恐怕不会被批臭之后流亡国外,他的部分执政理念将被付诸实施。从列宁在革命期间的表现看,他也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人。为了应对帝国主义的全面封锁,为了保证苏维埃政权生存下去,他不会反对工业化。

  而全面工业化是需要大把银子的,需要的恐怕是天文数字一样的资金投入。而对当时的俄国来说,那真心是囊中羞涩,根本拿不出这笔钱。必然的。那就只能厚此薄彼。只能先盘剥农民积累原始资本,必然要走集体农庄之类的集体化或者说公有化道路。

  之前从推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看,不管是托派还是列宁派,对这条路子是相当满意的。俄国既然要这么走,芬兰特别行政恐怕就很难例外了。

  而李晓峰知道,这是一条死路,至少对当时的俄国来说是走不通的。不光走不通,恐怕最后还要弄得天怒人怨。所以,他决心争取一下,既然有后世和谐国的“先进”经验,利用一下,哪怕只能利用少部分经验实验一下,也是有意义的。

  在信中,他对列宁说道:“共产主义道路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我们谁都不知道前面所走的是不是一条康庄大道,那么进行部分探索,积累一部分经验,也是有意义的……在俄国,可能不具备这样的实验条件,但是在芬兰特别行政区,为什么不试一试呢?就算不成功。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大,正所谓船小好调头……如果万一成功了呢?我想这对探索共产主义道路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

  在信的最末尾,李晓峰出了喊了几句口号和空洞鼓舞人心的话之后,特别提了一点儿:“在经济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方面,布哈林同志越了我们的绝大部分同志,如果不迎头赶上,我们将被越甩越远……”

  似乎这句话有画蛇添足和莫名其妙的嫌疑,但是列宁立刻就知道了李晓峰真实的意图。某仙人无非是在提醒他,搞经济、尤其是经济理论模型方面,托派可是比列宁派更擅长,在这个方面托派具有一定的优势。虽然现在看来这种优势不具有决定性意义,但是俄国革命胜利之后,在恢复和展生产力的阶段,威力就很大了!

  列宁自然不希望被托洛茨基追上或者甩开,可一时半会儿,列宁派当中又实在找不到这方面的人才,斯维尔德洛夫和斯大林虽然很不错,但他们更善于处理实际工作,搞理论尤其是搞经济理论并不在行,后面的鲁祖塔克也是差不多一个类型的人才。

  总体而言,列宁派这边偏实干,偏于处理实际工作,擅长搞斗争。理论研究方面,也偏于共产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和宏观方面。

  而托派那边则有些不一样,实干型的人才比列宁派少,但是学者型的人才更多一点儿。在搞外交、搞经济方面,尤其是理论方面,他们有天然的优势。当然,缺点也明显,书生的酸腐气多了一些,在关键的时刻总有点芬兰的特别行政区就是一个契机,我们是不是可以将其打造成对外沟通的窗口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