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八章 罪欲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很多人感到不解,“放下屠刀”这么简单的事,难道可以使我们成佛吗?须知我们要放下的不仅是手中的屠刀,更是内在的杀心、内在的恶念。

  如果我们能将所有恶念转化为善念,将所有杀心转化为悲心,当下的心就与佛菩萨无异。所以说,佛和众生之间并不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关键就是对念头的把握。

  称念佛号的意义也在于此:持名念佛、念念不离,目的也是为了训练散乱的念头,同时通过观想将弥陀功德念念融入心行,最终与阿弥陀佛心心相印、感应道交。

  而不是一天到晚喊阿弥陀佛来救我,喊阿弥陀佛来帮我;通过这句佛号,将念头专注于此,从而训练心念。

  若能做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续”,贪、嗔、痴三毒就没机会来造成困扰。

  一旦烦恼根除、妄心息灭,智慧也能朗然显现。所以说,念佛也是树立正念的有效途径。

  对于在家居士来说,六念法门的修行非常重要。所谓六念,分别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一是念佛,忆念佛陀的无量功德,并以佛陀为榜样,见贤思齐,努力使自身行为向诸佛菩萨靠拢。

  二是念法,时时忆念无常、因果、缘起之理,从而以佛法正见观照世间、指导人生。

  三是念僧,忆念贤圣僧的清净德行,从而激希求解脱之心。

  四是念戒,经常以戒律对照自身行为,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如法,是否符合戒律规范。

  五是念施,保持对众生的慈悲心、布施心,将众生的困难视为自己的困难,将众生的需要视为自己的需要。

  六是念天,明了天人的福德来自何方,也像他们那样持戒培福、止恶行善。

  修习六念法门,可以帮助我们将念头安住于正见。只有这样,学佛才能相应。反之,若是念头被无明烦恼缠绕,被贪、嗔、痴三毒支配,就会在起心动念间造下诸多恶业。

  应“常念思维,观察善法”,使心时刻与善法相应。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个信佛修炼的人能不能成佛其实就是在一念之间。用佛教的术语讲,尽管你可能造过许多“业“,甚至做过常人没有做过的坏事,但只要在一念之间看破红尘,就可以成佛。

  佛教的最高目标是实现涅磐成佛,佛教不同的宗派对如何成佛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有通过苦行途径进行修炼的,也有主张实行禁欲来实现的,而佛教的禅宗认为成佛的关键在于“心“,也就是在于人的观念。

  只要人的“心“的问题解决了,人按照释迦牟尼佛所说在意识上“觉悟“了,人就成佛了.

  但在如何解决“心“的问题,禅宗内部曾经有过激烈的论战,这就是著名的六祖惠能和神秀的争论。神秀是众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写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而慧能则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

  这两个偈子是针锋相对的,是对于如何解决“心“的问题两个完全不同的方法。

  神秀提出的是一个渐进修行的方式,意思是说心中的杂染如同镜上的灰尘,需要时刻念佛排除杂念,就像需要经常擦拭镜子上的灰尘一样。

  而惠能则提出,什么镜子不镜子的,这本来是不存在的东西。你认为心里有镜子是你在心里造出了一面镜子。只要你认识到实际没有这面镜子,你就觉悟了,你就成佛了。

  惠能进一步导出的结论是,能不能成佛其实就是一个认识问题,甚至就是一念之间。

  惠能的这个观点,是把释迦牟尼佛的顿悟思想阐述的淋漓尽致,因为佛就是“觉悟“的意思,而且在释迦牟尼佛看来这种觉悟是一种对人生的顿悟。

  但对于如何顿悟,释迦牟尼佛没说,后来的佛教各派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方法,但惠能的观点最能表达释迦牟尼佛的本意。(未完待续。)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