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刷声望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地方官员上奏,称他必须做官满九年考核后。才可让父母受封,如今老父亲已经八十多岁了,求朝廷先封其父。不封自己和妻子,将荣耀让给年迈老父,朱瞻基非常赞赏,当即批准了,虽然违例,却可以树立他崇尚孝道的姿态。

  还有各地藩王府人口增多,带给国家的负担越来越大,朱瞻基对亲戚们没什么好感,洪熙朝没有遵循洪武朝,强制性的让众王子进京。

  朱瞻基秉承父亲的作法,继续对宗室加以限制,时常流露出不愿与他们来往的意思,对于诸藩王请求进京朝见,朱瞻基表示劳民伤财,一律谢绝了。

  类似的事情很多,从刑罚等各个方面无不显示他是位有能力有作为的好皇帝,声望值逐步大幅上扬,即天下臣民对新皇的认可度逐渐增加。

  不料吕震的事爆发,志得意满的朱瞻基遂借题发挥,褒奖徐烨做了鸿胪寺正卿,却把曾教导过他学问的原鸿胪寺卿林长懋调出京城,做了四川偏远地区的小小知州。

  这个举动并未引起官员的注意,但召见二杨大臣后,朱瞻基即下旨把兵部侍郎戴纶也调出了北京,前往云南参赞军务。

  林长懋和戴纶当然心怀不满,不免对好友发了一通牢骚,有所防范的朱瞻基很快知道了,当即命锦衣卫把二人逮捕下狱。

  这下子事情闹大了,文武官员一打听,才得知早年朱瞻基做太子时,二人曾劝他不要荒废学业,不要沉溺于习武游猎。

  一时间朝野大哗,不消说老师教导弟子天经地义,就算骂你罚你打你也是应该的,皇帝怎能多年后还是耿耿于怀呢?怀恨在心也就罢了,竟因此把两位老师发配出京,撵出去也罢了,一句牢骚而已,怎能就把人给抓了?那是你的老师啊!

  徐灏暗暗叹息,这就是封建帝制,子承父业当了皇帝,不代表他继承了祖辈父辈的能力,何况朱元璋朱棣朱高炽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缺陷。当然人无完人,明朝前三位帝王平心而论,功远大于过。

  常言说富不过三代,貌似在帝王家最明显,历朝历代大多三代后国力由盛转衰,除非出现西汉开国皇帝刘秀或南宋赵构,能继续把王朝延续一段时间。

  明朝没有这运气,朱瞻基显示出了心胸狭窄的一面,想一位帝王竟因小事而报复老师,加上酝酿中的扫黄风暴,可见朱瞻基之所以短命不是没有原因的,太过于计较。

  喜欢计较的宣德皇帝谁也不信任,牢牢把持着皇权,太监集团趁势崛起看来不是没原因的,不幸的是三杨等老臣又恰恰阻碍了新鲜血液。

  第二天,得知朝臣不满的宣德皇帝在早朝时,命将林长懋和戴纶带上大殿,亲自审问,如果二人能检讨自身的错误,把与皇帝间的小恩怨隐瞒过去,大概也就没事了。

  谁知戴纶此人性情刚烈,竟抗辩不屈,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历数皇帝记恨前怨,无端报复,无故抓人,当场表示不服。

  朱瞻基被激怒了,悍然命令大汉将军拿金瓜打人,戴纶被活活打死。林长懋则以沉默表示自己的不满,恼羞成怒的朱瞻基下令将他关入锦衣卫大牢,历史上这一关就是整整十年。

  此事使得朝野内外都惊呆了,看清了年轻帝王蛮横不讲理的一面,朱瞻基也通过此事一举震慑了所有人,再没有人敢小瞧他了,活脱脱太祖皇帝第二。

  同时此事太有损新皇帝的形象,声望值大大降低了。(。。)

  (..)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