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四章 放弃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想百姓又被层层盘剥所制,即使朝廷下旨减免并赈济,往往事倍功半,层出不穷的杀官造反,可见还得从根源上解决难题。这马太监出海寻找粮食作物,三四年一直杳无音讯,怕是遇到了不测,所以朕等不下去了,应该马上再派出一支船队。”

  徐灏有些愣住了,第二支探险船队已经派了出去,难道辽东没有禀明朝廷?不便说出来,皱着眉点了点头,“臣这就寻找合适人选,海船有现成的,或许不到半年即能起行。”

  “此事就交给你去办。”朱高炽又神色古怪的道:“高煦出海去了什么澳洲,你知道他说了什么嘛?”

  徐灏微笑道:“自然是嚷着自立为王呗,他连皇位都敢觊觎,想割据海外在正常不过了。”

  “也是。”朱高炽无奈叹息,又问道:“那你怎么看?”

  徐灏说道:“此事我没资格妄加议论,怎么办臣也没有意见。只能说海外既然有大片唾手可得的疆土,应该抢先占据,至于大臣们担心海路遥远,那我只能说未免鼠目寸光,随着海船的持续改良,海洋也能变成坦途,我朝不取之只会便宜了倭国等外国人,任由他国拥有了不亚于中原的大片土地,若干年后,南面一旦出现了强邻,那就是腹背受敌的局面。”

  朱高炽说道:“你曾说过火枪改良到了一定程度,骑兵将再也不成威胁,莫非拥有了精良火器的军队,还要惧怕海外之国?”

  徐灏解释道:“人家也拥有不亚于汉人的聪明智慧,早早晚晚会发明出坚船利炮,这是不可逆转的局面。纵观历朝历代,不思进取偏安一隅就意味着落后挨打,现如今陛下可以称之为天子,是因为放眼周边再无敌手,可谁敢保证不会再一次出现辽国、金国和蒙古呢?当然我不希望穷兵黩武,却也要为了后代子孙多考虑考虑,到底该怎么做还需要圣上定夺。”

  “朕知道了。”朱高炽有些头疼的揉了揉太阳穴,治理这么大的疆域,对任何有责任心的帝王来说都是一件苦差事,现在又要面对海外,最大的难题不是派兵,而是如何长期有效的管理。

  徐灏也没法给出正确答案,明朝不是欧洲诸国,各方面都是不同的,首先中国没有强盗心态,也没有殖民并获得财富的迫切需要,云贵海南台湾和辽东等地都没有彻底开发,对朝廷来说有必要派出大批军民去开拓鞭长莫及的澳洲或美洲吗?这和反对郑和下西洋一个道理。

  就算是现代,中国也没有管理海外飞地的任何经验,甚至可以说除了郑和的舰队之外,中国再没有一支远洋海军。

  回到家里,徐灏静静坐在书房里,其实他压根就没奢望过朝廷会锐意进取,所说的话不过是尽尽义务罢了。现在他默默推动的一切,主要是为了能跟得上大航海时代的脚步。

  尽管他为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而感到由衷的自豪,但残酷的现实是,现在的明朝的帝制和科举制等方方面面已然不再适合未来的中国了。

  获取高产庄稼是为了人口的急速增长,开办学校是为了培养人才,海外贸易是为了开阔眼界,这一切都为了汉人能和西方世界更好的接轨,而指望闭门造车以一己之力把明朝带到近代文明,怎么可能呢!

  即使再讨厌西方崛起后的种种作为,也不能否认西方文明对中国唯一的重要性,那也是人类能过上好日子的必经途经。没有办法,不全盘接受的结果是注定了的,这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历史告诉我们的事实。

  某种程度上,徐灏基本放弃了改革的念头,他想象不出自己还能有什么办法去彻底改变明朝,所做的都是想到了就去做,没有什么长远谋划,就是单纯的做些事情,以上种种只是抱着一份希望。

  移民到美洲和澳洲,未来就要面对西方人的攻击,硬碰硬的话,后果会如何?

  未来的世界不安全,不管带着人去哪个地方独立建国,似乎也避免不了被列强杀到的命运,稍一不慎,国破家亡,这也是徐灏最终放弃了定居海外的原因。

  还记得看回明这部小说,结局是主角全家迁往北方,若干年后,明朝和猪脚的国家并列当世两大帝国,真是童话般的结局!(。。)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