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9章 《三穿》尾声——外传之二,孔吉吉的衣锦还乡之旅。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伊朗高原的西部边缘,别号“肥孔”却已经看不出任何痴肥之处,而看起来黝黑精瘦的小孔特里诺亚,心情复杂的看着远处白雪皑皑的群山脚下,那座名为伊都(伊斯法罕)由郊外无数鲜花盛开的园林和别墅、庄园所簇拥着的宏伟巨大城市群落。

  虽然,这里曾经是作为安息故都的所在,但是林立在城市当中那些充满外域风格和异族特色的古迹和建筑,都无一例外的给重新修缮和加筑上了,充满中土风格的飞檐斗拱和居停廊台等等,而且按照建造年代的远近而呈现出某种历史渐进演变的沧桑风味与趋势来。

  因此从远远的乍一看,几乎会以为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土大城,也只有在身处期间而于街坊市井细微处的仔细品味,才会重新找到一些外族统治时代所残留的旧日轮廓和依稀痕迹。

  而在其中最为显眼和雄伟的,无疑就是靠北内城之中那座号称“威赫连天云”“齐云万仞高”,也被当地土人一度称为“新巴比伦塔”“天空之苑”“造物奇迹”,建筑在巨大无匹高台城楼是衣锦还乡了;在这座伟大的城市里,曾经凝聚了他太多的回忆和过往,也留下了许多让人刻骨铭心的悲喜故事。

  不知不觉间他已经在中土呆了整整十五年了,而一个人的余生,还有几个十五年可以蹉跎呢。曾经让他耿耿于怀的遗憾和愤怨,已经随着时光渐渐淡去了;

  他甚至要感谢那些将他赶出伊都而逃往北天竺避祸的人,不是如此的话他又怎能够获得这个天大的机缘,而亲眼见证和参与了东土那个全新时代的诞生,并且成为新朝之中屈指可数的外戚和新贵之一呢。

  他现在是外务省副长权知礼部尚书事,西海道宣抚大使,特命西国交涉的全权大使。

  而他最大的底气,则无疑是新朝在陆地上的一连串胜利;

  既北庭都护府之外,作为长期以来搅乱中原的发源地和西国在东土的代理人,曾经盛名在外的安西都护府及其附庸的大小城邦藩部,也在第三次葱岭会战之中被迫低下了骄傲而矜持的头颅献上降表;

  而河中之地的数十州县和隶属昭武九姓的绿洲城邦小国们,还有北部延边草原的那些城傍部,更是相继跪倒和臣服在来自中土大军的火器轰鸣和铁蹄践踏之下。

  因此,具有了河中之地的西征大军,随时可以越过药杀水继续向西,威胁到作为大夏腹地和都亟所在高原屏藩的呼罗珊诸道,或是北上扫荡咸海诸邦,直逼可萨突厥故地;或又是南下兴都山口而直取已经从北面被截断了联系的,大夏南方的重要粮仓和资源、财赋重地,横跨群山之外五河流域的北天竺都护府。

  但是在此之前,新朝却是用了差不多十年的光景,来平复和镇压广大新统之地上此起彼伏的反乱与骚动,生聚实力和与民休养生息;

  但也因此成为了夏国内部某些当权之辈眼中的可乘之机,这才有了数年前绕道草原而再度打到长安故城下的二次西军东征,以后随之而来的数千里西征大反攻,从河西走廊到西海羌塘道再到天山南北道,被杀得血流成河的一路行来。

  最终与大夏的交战与边界线究竟会止步在哪里,这就看他出使和交涉的成果了。

  人生奋斗了了一辈子的最高成就,难道不就是这挂印出使外域而轻言可决,两个幅员万里亿兆子民大国之间的战和前程么,

  让他更有把握的是对西国大夏的了解和多年生活的经验;

  作为西方大国的大夏虽然地缘上极为广大而滨海临山,但是治下的口民数量极大而成色也是颇为复杂,更兼从属的诸侯、附藩和臣邦也是星罗棋布而号称数以百计。

  因此,在各个方向上需要维持和投入的资源和军力,也是一个海量的数目;

  更别说北方有衰亡之极而在斯拉夫王公崛起的内患中岌岌可危的大可萨汗国,需要持续的援助和输血来维持下去;

  南面是在南部善洲(非洲)的北部和东部,持续了数百年的开拓和经营,在来自内陆土族的反扑和拉锯,也到了相对紧要的关头。尤其是以南部善洲最重要的臣邦之一—安居国(埃及),沿着尼罗河诸水上游的开拓和再征服,在当地遇到了瓶颈和阻碍。

  而西面则是在泰西之地,试图重振和复兴起来的大秦,不断以蒲海东岸堡垒为跳板,越过海峡渗透和攻掠那些附属于大夏的唐人后裔邦国,试图籍此夺回全部小亚之地的努力。

  而在夏国之内,因为是外沿诸侯林立为屏藩,而帝室直领各道一家独大压倒各方的格局,来自不同地域和方向上诸侯们的诉前程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