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六章 房玄龄的选择 二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十九弟,咱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如今,后梁覆没在即,萧铣已不足为虑。荆门之战,与其说是灭梁关键,倒不如说是平定江左之关键。据细作探知,萧隋尚书令房彦谦在数曰前病故,只剩下张仲坚独撑危局。萧隋集结兵马,弃守江都,死守江宁,使得平江左之战,变的有些复杂……不过,孤最为担心的,还是京山房玄龄麾下的隋军兵马。这房玄龄麾下兵马虽不算太多,却个个都是军中锐士。当初,房玄龄奇袭郢州,房彦谦几乎将昔年丹阳旧部全数调拨于房玄龄帐下……房贼不灭,江左必有苦战。”

  李世民目光灼灼,凝视着李道玄。

  他希望能从李道玄的脸上,看出他心中所想。

  但李道玄早已不是那种初出茅庐的愣小子。在巩县磨练四载,已学会了喜怒不形于色。

  他沉声道:“大将军所言极是……末将与房玄龄交战数次,其麾下兵马,的确悍勇。人常言丹阳自古出雄兵,果名不虚传。房玄龄在京山,屯扎了六万丹阳兵。此前杜伏威败北,又带来了两万人马。

  房玄龄手中现在共有八万悍卒,想要将这八万锐士一口吃下,恐怕不太容易。”

  “所以,我需要十九弟的配合。”

  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很清楚了!

  李世民就差没有直白的告诉李道玄:“把你手中的兵马交给我,你爱干什么干什么去。”

  李道玄眉头一蹙,沉吟不语。

  片刻后,他在李世民希翼的目光中抬起头来,“大将军,希望末将怎样配合?”

  李世民看着李道玄,心里面好生苦涩。

  他知道,如果把话说开了,那么自家的兄弟情分,也就淡了。

  可是李靖在平南十策中曾有言:李世民若欲和李建成相争,那么手中必须要掌握兵权。

  李道玄态度暧昧,始终未表现出投靠之意。

  而李世明煮持此次平南之战,说穿了就是为谋取战功,获得更大的声望,同时掌控江左兵马。

  徐世绩和苏定方的进度太快了!

  快的让李世民,感受到莫名的压力。

  如果徐、苏二人渡江成功,那么此次平南之战,李世民的光彩至少会减少五成。

  要么,徐、苏归顺天策府。

  亦或者,李世民抑制住徐、苏二人的兵马,使平江左首功,不至于花落别家。

  归顺?

  李世民肯定是举双手双脚赞成。

  如果徐世绩和苏定方愿意投靠天策府的话,他势必如虎添翼。

  秦琼也好,程咬金也罢,是战将,而非帅才。就这一点而言,李世民心里很清楚。

  李靖现在不在身边,而王通则长于谋略,不擅兵事。

  他又怎么不希望,徐世绩和苏定方的投奔呢?

  在前来荆门前,李世民不是没有派人探听徐、苏二人的口风。但反馈来的结果,令李世民大失所望。徐世绩也好,苏定方也罢,态度很暧昧。虽然没有拒绝,却也没有答应。

  事实上,没有答应,就是拒绝!

  徐、苏对李言庆的忠诚,颇让李世民嫉妒。

  其实,对于李言庆麾下那帮子人,李世民可谓眼红无比。

  杜如晦刚直善断;罗士信勇猛无敌;刘黑闼诡诈灵活,辛文礼沉稳老辣……可偏偏这些人对李言庆可谓忠心耿耿。李世民之前派人去试探杜如晦等人,结果也不甚满意。

  至于徐世绩,那是李言庆的发小。

  而苏定方,更是两代人为李言庆效力。

  此外,尚有裴行俨和薛万彻,和李言庆交往密切。

  薛收呢,才华出众,名声显赫,为人清高桀骜,却对李言庆赞不绝口……李言庆,李言庆,李言庆!

  不管到哪儿都会听到李言庆的名字。

  哪怕是驻扎夔州的时候,李世民也时常听到李言庆这三个字。

  夔州属于巴蜀,山民俚僚众多。偏偏李言庆还是俚僚的驸马,连僚人都愿臣服于他。

  李言庆这三个字,给李世民带来了太大的压力。

  如果没有李言庆的话,徐世绩和苏定方就算不肯归顺,李世民也不r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